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幼儿言语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増加。

①词汇数量的增加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词汇量的年増长率最尚。

②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a. 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b. 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増加。

③词类范围的扩大

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

④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加深,幼儿运用词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

(2)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①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的意义。语言一旦发展可促进认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言语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加深和巩固其初步形成的概念;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②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幼儿的言语发展能够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道德的发展。幼儿期儿童的言语能力不断发展,使儿童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地影响他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2. 简述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答案】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过程如下

(1)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或态度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菲利普. 艾里斯根据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有关文献的研究,概括出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主要的历史性观点: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共存或统一的关系; ①中世纪初期(5〜12世纪)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渐渐分离的过程; 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12〜19世纪)

③当代(20世纪). 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

(2)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或死亡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始于儿童期,但直到成年晚期仍未能完全解决。对死亡的最早关心始于学步儿童,他们很可能认为一个人也许会在某一时刻死亡,但会在另一时刻“活过来”。

①诺奇的研究认为,3〜5岁儿童并不知道死亡是一个常见的、人生最后的一个阶段,他们以为这只是在另一个环境下存在的继续。5〜9岁儿童把死亡看成是鬼怪把人带走了。到9〜10岁,儿童才认识到死亡是人生最终的结束。米勒(1973)在美国重复了诺奇在匈牙利的上述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②沃尔的研究发现,儿童早在3岁时便有对死亡的恐惧。

③1973年库奇尔指出,一般来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继续,像睡眠、挨饿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早期的孩子(6〜9岁:)往往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可以再生的;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才把死亡作为确定的事实接受下来。

④1959年卡斯顿鲍姆的调查指出,大多数青少年能在思想上把死亡同自己目前的存在区别开来,但也有约15%的青少年(往往宗教信仰较浓厚)试图用与现实相距很远的目标和体验来设想自己的生命。

3. 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或特点。

【答案】成年晚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或特点如下

(1)老年期的个性有如下十大变化或特点: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容易胡乱猜疑;嫉妒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差;适应能力下降;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

(2)老年人的个性结构和所属的个性类型(整合型、防御型、被动依赖型和不整合型等)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上,则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而朝向内心世界的明显趋势。

4. 你认为应该如何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

【答案】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人生观的形成一稳固时期在成年早期。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目标的看法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

②选择正确的人生手段。人生手段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证,对人生手段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所选择的人生道路。

③建立合理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也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价值观的动力特征。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观是一个多层式、多维度、多侧面的复杂心理组合体。它既包含个人对道德目标、道德认知、道德手段、道德效果的看法,也包含在更深层次上的一些道德心理成分,如道德动机、道德信念等,还涉及到个人道德价值的取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正确的道德目标、激发正确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的道德手段。

②引导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取向,包括爱国主义的树立、集体主义的树立以及利他主义的树立。

(3)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①树立正确的人际观。人际观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交往客体及其属性与满足交往主体需要的程度、重要性做出评价的观念系统,它包括对人际交往的动机、目标、手段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

②树立正确的自我观。自我观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观念系统。它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组成。

③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审美价值的把握,包括人们从审美角度做出的判断、评价和态度,是人们分辨美丑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审美观的形成,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审美实践等因素的制约。

④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所持基本态度的观念系统。对幸福的理解第一是事业成功,第二是健康和金钱。

⑤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教观是个人对宗教彳目仰、宗教价值、宗教活动等基本宗教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从心理学角度看,个人宗教观的形成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灌输与宗教教育、遵从和自居作用、归因和认知失调等。

总而言之,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

5. 解释受测者的心理测验分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第二,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知给受测试者。

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

(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5)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

(6)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如需加以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