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大学生自恋与道德决策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自恋;道德决策;双加工理论;时间压力

  摘要

自恋,最早作为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需要他人注意、权利感、夸张的行为模式和缺乏同情心。在20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自恋是一种普遍的人格倾向,是一种连续性的、维度性的人格特质。道德决策是指个体对于真实或者假设的情境中的行为作出道德反应、评价或者判断。道德决策可分为两种类型,包括直觉性的道德决策和功利性的道德决策,前者依靠情感因素而作出,后者则需要依靠认知资源来判断。已有研究表明,自恋者在进行决策时明显的会追求风险以期获得更大的利益。至今为止,自恋与决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投资管理、赌博冒险等等领域,而关于自恋对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道德决策的影响却甚少提及。由于自恋者具有高冒险的决策特征和渴望他人赞许的情感本质,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自恋与道德决策的关系。实验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被试完成NPI自恋人格问卷和一份8项目的道德决策情境题,来探析自恋者与道德决策的一般特点。实验二采用不同的时间设定,控制被试的决策时间,以此来研究不同的自恋程度在两种时间控制下的道德决策是否会有差异,考察自恋者道德决策的心理机制。最后,在实验三中加入社会评价变量,以此来研究自恋者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1)高自恋者在两种道德故事决策上均比低自恋者更加倾向于作出功利性决策。
(2)在时间压力下,高自恋者更加倾向于作出功利性道德决策,低自恋者更加倾向于作出直觉性道德决策。
(3)高自恋者在两类时间压力下道德决策差异不显著,但是功利性决策倾向降 低。低自恋者在两类时间压力下道德决策边缘显著,随着时间延长,趋向于作出功利性决策。
(4)高社会评价下,高自恋者明显比低自恋者倾向于作出功利性决策。
(5)高自恋者在高低不同的社会评价上差异显著,在低社会评价时功利性倾向明显降低。低自恋者面对高低不同的社会评价时,其道德决策没有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