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821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支持联盟

【答案】支持联盟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的驱使,也是共同知识和信仰使然。这些集团以他们的共同价值和信仰为基础加入政策的争论中,对解决方案进行竞争和妥协。

2.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3. 外部效应

【答案】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小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 政策工具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之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

(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2)委托政府其他部门; (3)契约外包; (4)经营特许权; (5)补助; (6)抵用券; (7)市场供给; (8)志愿服务; (9)自我协助; (10)政府贩售特定服务。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决定。

5. 结构不良问题

【答案】结构不良问题是指包括具有无法确定、难以进行连续排列的价值观的不同决策者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目标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冲突,无法达成共识,对政策选择及其后果也难以确定,

无法估计风险程度。结构不良政策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决策问题,即没有哪一个较其他的政策问题更可取,人们很难提出满意的政策问题。

6. 政策创新与传播框架

【答案】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

(1)内部决定模型。该模型假设,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会受其他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认为职能部门创新的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内部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特性。

(2)传播模型。与内部决定模型相反,传播模型则认为政策创新本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把一个地方政府采纳的某项政策视为模仿其他地方政府先前采纳的政策。

7. 追踪决策

【答案】追踪决策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与原有的政策决策相比,追踪决策大致有四个特点:

(1)回溯分析。追踪决策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决策,其目的是为了对原政策实施中所产生的偏差进行纠正,或如人们称之的“扬弃”。

(2)非零起点。追踪决策不是从原政策问题的提出为起点,而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改变了的主客观条件为起点。

(3)双重优化。追踪决策所得出的政策方案既要比原政策好,又要是若干新选的备扦方案中的“满意解”。

(4)心理效应。追踪决策要对原政策进行修正,必然会对各方一面产生心理上影响。

8. 结构优良问题

【答案】结构优良问题是指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人员和在少数几个方案中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结构优良问题的效用(价值)反映目标的一致性,这些目标是按决策者的喜好顺序排列。每种选择的结果要么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要么在可接受的可能的错误范围内。这类问题的原型是完全可由计算机处理的决策问题,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结果都可预先加以规划。在公共机构中存在的相对低层次的操作性问题中有一些例子可以对结构优良的问题加以说明。

9.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10.正式评价

【答案】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

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二、简答题

11.简述开展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利益分析的措施。

【答案】在公共政策中,利益分析必须与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并需要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中。

(1)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

利益分析首要的问题在于明确利益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和结构,所以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人们可能对利益的理解有较大的分歧,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利益总是与主体相联系的,离开了利益的主体,空谈利益是不实际的。”一般来说,利益主体有个人为载体和组织为载体两种表现形态。

(2)利益需求分析

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可以是政治层面的,也可以是经济、文化等层面的。或者,可以大致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哪种类型、哪个层面的利益需求更容易被激励起来,使之与社会利益的实现和增进相协调,这是利益分析中的一个要点。

(3)利益实现方式分析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来看,利益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强制式的政府机制、交换式的市场机制和美德式的伦理机制。政府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其主要责任在于弥补交换式的市场机制的只重效率、不顾公平的缺陷,用各种政策工具来对受损者进行合理的利益补偿,体现最少受惠者获益最大的公平原则。除了市场和政府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之外,道德机制也是利益实现的主要途径。

(4)利益分配结果分析

结果层面的分析是利益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判断公共政策活动,分析最终实现的是谁的利益,是长远的利益还是短期的利益,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并由此对公共政策进行价值分析。

12.为什么在公共政策研究中要坚持规范分析?

【答案】(1)规范,一般是指规则、标准或尺度。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是指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

(2)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坚持规范分析的重要性

人们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规范形式及内容,均在政策的制定与政策内容中,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政策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与一般的道德规范不同,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