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818综合考试[语言传播、语言艺术]之新闻理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魔弹论
【答案】魔弹论又称“枪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刺激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喇激一反应”论(S-R )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 创新扩散理论
【答案】创新扩散理论是指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的理论。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①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②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③决策—个体从事于导致对采纳或拒绝创新作出选择的行动。④证实—个体谋求加强他己作出的创新决策。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 而对“决策”、“证实”的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3. 《国闻报》
【答案】《国闻报》是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重镇,与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者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严复。该报文字版内容包括上谕、路透社电报、论说以及国内外新闻等,另出有附张《京报》,社论主要出自严复之手。“以通外情为要务,,,该报尤重视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伦敦、巴黎、华盛顿等大城市设特约记者,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为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根据。该报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但因为出版地靠近政治中心北京,故言论甚为谨慎。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大胆揭露事变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
4. 宣传
【答案】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 ②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 ③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 ④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 ); ⑤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 ); ⑥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 ⑦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 。这七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5.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答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它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③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④发扬优良作风; ⑤坚持改革创新; ⑥遵纪守法; ⑦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6. 新闻体制
【答案】新闻体制即新闻传播体制,又称媒介制度,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新闻体制的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新闻体制的实质就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新闻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人事制度问题等,在这些具体的体制内容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新闻体制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
二、简答题
7. 简述中国法律对新闻自由的规定。
【答案】(1)中国法律对新闻自由的确立
①现行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言论、出版自由”完全可以理解为包括“新闻自由”,中国公民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
②现行宪法第二十二条里有公民可以从事“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内容,说明公民享有进行新闻出版活动的权利。
③《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七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七条,分别有“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由澳门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而这两个基本法,相当于特殊条件下的国家宪法。
(2)中国法律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①任何自由都是以不侵害他人的合法自由为条件的。中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宪法第五十二条至五十四条还分别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③在中国,对于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出版、新闻自由,民法、刑法及《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有进一步更为明确的规定。
(3)中国法律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与落实
中国法律在公民新闻自由的保护上,通过两个方面加以落实:
①保护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享有表达权
现行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些法律文件和有关规定,明确规定法律对公民表达权的保护。同时,这些条文也保护公民的舆论监督与社会参与的权利。
②通过新闻媒介使公民享有知情权
对于公民享有的知情权,法律文件也有明确的规定。公民可以通过付酬取得报刊、免费或付酬收视广播电视而获得关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重要信息,政府各级机关有义务定期向新闻界通报自己的决策、工作和政府公务员的行政表现,再通过新闻媒介告知公民。
我国目前尚无新闻法、出版法和广播电视法等新闻传播活动的专门法律。一般情况下,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是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新闻出版行政机构颁布的行政法规调节的。
8. 怎样理解“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
【答案】(1)老媒体是指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媒体是指以电脑、手机为主要终端的互联网。
(2)在新世纪开端,中国出现了两个舆论场:一个以传统媒体为阵地的舆论场,一个以互联网为阵地的舆论场。其间,虽然偶有相互互动,但基本上是互不干预,各有各的议题。
(3)2007年,以四大网络事件即厦门的PX 事件、陕西周老虎事件、山西黑煤窑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为标志,新老媒体开始联手,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两大舆论场融合在一起,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2007年以后,新老媒体联动成为常态,新老媒体扬长避短,发扬各自优势,逐步形成新格局。
(4)新老媒体联动,形成了舆论新格局。舆论有其全新的特点:
①草根性。网民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这些意见是自发的、真实的。这样形成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