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714思想政治教育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 人的自由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伺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4. 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5.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发展。
6. 唯物论
【答案】唯物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一一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
二、论述题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谈到: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力一式的重要着力点。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你对上面这句的认识。
【答案】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②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是国家看到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而做出的政策调整。
③经济建设需要环境和资源作支撑,离开了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经济建设无从谈起。因此,考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非常明智之举。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观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断耗尽,恶劣环境日益严峻,国家看到“粗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可取,走“集约式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
③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可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长远的看问题。
(3)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矛盾群中义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主要矛盾。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所以放在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是因为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是影响经济转变方式的主要矛盾,对这一转变起着决定作用,按哲学的观点就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抓住矛盾的主要矛盾,抓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更顺利。
8. 试述现代科学是如何揭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的。
【答案】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川页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9.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在私有财产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栓桔以前是不会消灭的,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答案】私有财产作为私有制社会的直接物质表现,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最终将走向消亡。马克思肯定了私有财产的历史作用,认为私有财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来源,他所指的私有财产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关系包含的一个最根本的关系就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这对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工人贫困的增长,而资本家是则富的增长。当两者的运动到一定极限的状态,对立的最终结局是社会制度的变迁。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劳动与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私有制本身固有矛盾的结果。
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分工又导致了异化,但分工又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和物质社会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承认由于分工导致的私有权,并对私有权以法律保护。所以,私有制是能废除的,但在我们的社会必须要通过分工来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状态下,私有财产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马克思的私有财产理论中,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是消灭私有制,而不是消灭私有财产。
10.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以下观点:“如果资本主义的死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
【答案】(1)引言观点的错误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3)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