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8文学理论基础与文学评论写作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2.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3.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姗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4.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
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5.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6.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二、简答题
7. 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姗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①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
“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情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着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即神思是“情变所孕”。
②神思具有虚拟性
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渡的过程,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
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③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鹜。《申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
就构思方式而言,刘祝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
(3)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
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姗认为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实际上,之所以能够“神与物游”,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之“物”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外界景物引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是不可能“神与物游”的。
(4)从神思和语言的关系看,神思受到语言的制约
言象意三者,刘栅在这里偏于“辞不达意”的观点,如何处理“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矛盾,他除了指出多加积累学识和多加练习而熟练创作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他一方面指出只有人理论家大作家才能阐述创作妙理和写作规律,另一方面又指出这是微妙的,即使是大理论家、大作家也“有口难言”。这里体现了刘拐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态度,提出了关键在于“博而能一”。“博”指丰富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一”指丰富的情意中能够贯一的部分,这部分构成文思。
刘祝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像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感情的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8. 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答案】(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