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620语言文学基础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心理学
【答案】文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文学批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以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意境”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等提出的“移情”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等,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2.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3.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4.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答案】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凡是合乎
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承担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结果,其活动领域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
5.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6.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7.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8. 意境
【答案】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
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瓣、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9.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的同义语。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10.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二、填空题
11.“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见于______的______。
【答案】王国维; 《文学小言》
【解析】“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出自王国维的《文学小言》。《文学小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随笔,从文学本体论、价值论、分类法等不同层面提纲掣领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的通融,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______提出的概念,与“隐含读者”相对的是______。
【答案】伊瑟尔; 现实读者
【解析】“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