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老挝地处东南亚的中心,是印度支那半岛上的一个内陆小国,与中、越、柬、缅、泰诸国接壤。朝鲜战争后,由于美国、日本、南朝鲜等西方国家断绝了与中国的经济来往,将遏制中国、包围中国、阻止中国式的共产主义革命迅速向东南亚蔓延,作为自己在亚洲的头等战略利益,东南亚成为维持日本和南朝鲜经济支撑的主要贸易和原料市场。因此,印度支那在美国的遏制战略中变得尤为重要。老挝作为其盟友泰国和中国、北越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其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凸现出来。美国高层认为,假使共产党控制该地区,世界将被它们隔成两半,而老挝又在该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被称为东南亚的瓶塞,加入这个瓶塞被拔掉,共产主义运动就会扩散到其他东南亚国家,这一地区就将落入共产党之手。 因此,冷战期间,老挝虽然是一个弹丸小国,但同样被卷进了诡谲多变的国际政治斗争中。美国对老政策是美国印度支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冷战期间美国对老政策加以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对美国关于印度支那的研究更加成熟,填补国内关于研究美国老挝政策的空白,而且老挝与中国接壤,其国内政局的重大变动与我休戚相关,对现实的思考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因此,通过研究美国对老政策,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冷战后的当今世界,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 本章主要回顾了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美国为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取代法国填补了印度支那的权力真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老挝内政的干预以及所采取的双重遏制政策。他不但要遏制共产主义在老挝的扩张,而且敌视老挝走中立主义或不结盟的道路,他认为中立就是亲共。该政策不但遭到了盟国的反对,而且将美国在老挝迅速推向了冷战的最前沿。 第二部分 本章主要论述了肯尼迪政府的老挝中立化政策。在冷战激烈对抗的六十年代初,肯尼迪政府关注的重点是柏林问题、古巴问题、刚果问题和越南问题。而将老挝问题视为不是真正与共产主义进行对抗的地方。但中立化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肯尼迪政府放弃了老挝,也不意味着肯尼迪政府纵容老挝被共产主义吞噬。肯尼迪高喊支持并理解老挝实现所谓的真正中立,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与艾森豪威尔政府敌视中立主义相比,中立化政策的实质只是手段温和了一点,同样是为了追求一个亲西方的老挝,防止老挝由中立倒向亲共。 第三部分 本章主要论述了约翰逊政府在老挝的隐蔽行动政策及其决策。随着美国直接卷入越战,以及人力财力的缺乏,美国在老挝实施的隐蔽行动政策,基本上反映了老挝在美国印度支那战略的现实--老挝只是一个二类重要地区。 第四部分 主要论述了尼克松主义在老挝的实施和结果。随着美国在印度支那的战略收缩,老挝成为尼克松越南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尼克松强化了在老挝的行动。用参议院赛明顿小组的话说,在老挝的隐蔽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这场战争越来越具有传统战争的性质。尼克松主义在老挝的失败,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失败,这种失败是必然的。 第五部分 在以上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总结了二十多年来美国对老政策的三个主要特点,即隐蔽性、干预手段的多样性、连续性与差异性。 第六部分 结论。美国对老政策是美国整个印度支那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基本的冷战战略,即遏制战略。同时发展了遏制战略,即遏制中立主义。美国对老挝干预的失败,既反映了战后被高度激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可阻挡,同时也说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失败是必然的。在冷战已经结束的当今世界,必须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观念。这就是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所得出的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还原一个完整的美国印度支那战略,填补国内研究印度支那只研究越南和柬埔寨而忽视对老挝问题系统研究的空白;应用最新解密的资料,论证遏制战略在亚洲的新发展;通过论证美国在老挝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失败,提醒人们,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主题的国际背景之下,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观念,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