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道尔顿制新探

关键词:道尔顿制 海伦•帕克赫斯特 教育实验 中国的教育实验

  摘要


摘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起之秀的美国,迅速成为政治、经济上的强国,其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也反映在工业化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之上。此时,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众多弊端凸显出来,同时也为当时美国教育界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契机。美国女教育家海伦·帕克赫斯特创立的“道尔顿制”正是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改革洪流中一朵颇具势头的浪花。“道尔顿制” 所提倡的“自由、合作与时间预算”三个基本原理,以及它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实验室、研究课题(也称作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和教室”的训练方法,不仅对当时欧美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20世纪初的教育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探析道尔顿制的基本原理,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今天仍然可以借鉴的方面:
1.“道尔顿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学生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去学习。从课程安排的内容来看,它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开阔学生视野、启发思维的良好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用脑、动脑的良好习惯。
2.“道尔顿制”提倡教学是在一种比较系统规划下的自由环境中进行的。它主要还是以学科科目为主,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以科目来划分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集中。这样的划分使“道尔顿制”中的课程内容具有了系统性和逻辑性,不零乱,能够循序渐进。
3.“道尔顿制”给学生以学习上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精神,充分培养了学生自学的好习惯。从思想上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道尔顿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差别教学,解决了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学无法满足全体学生要求的弊端。它允许学生加入自己所适合的团体中去学习,允许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可以不同,可以自行调节。这些有益的经验,在过去的教育史教科书和有关研究论文中被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因此,对这一教学制度重新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从“道尔顿制”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实验(主要是上海吴淞中学实验和东南大学附中实验)来看,其效果并不像当时的媒体宣传得那样好。所以,本文通过分析道尔顿制本身的局限性和在中国实验的外部干扰因素,从中找出该实验在中国中断的原因。
1.“道尔顿制”存在着原理上的内部矛盾性,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革新来看,它保留了班级授课制、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而只是废除课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道尔顿制的相对保守性。所以,从帕氏所提出的“道尔顿制”原理来看,其具体做法并不显激进,与“设计教学法”等改革相比较,体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另一方面,虽然“道尔顿制”把合作和社会意识作为自己的原则,但它的自由主义和“儿童中心”倾向却更为明显。
2.“道尔顿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表现在它难以面对所有学生。由于“道尔顿制”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它的自由原则被部分学生合理、合法的滥用,以致对这些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检测等。
3.“道尔顿制”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困难,表现在教师工作量加大,教学秩序易于混乱,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等。
4.当时实施“道尔顿制”还有外部干扰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经费困难、师资和设备困难、文化差异等,造成了改革难以进行。

从这些原因中,既能看到实验“道尔顿制”内在的和外在的问题,以便于我们能够全面地认识“道尔顿制”,同时也能够从它的不足中得到一些对我们今天的有益启示。所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以往的教育史教科书和论文,大多对“道尔顿制”批判的态度,本论文则在大量的事实和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道尔顿制”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的分析,认为“道尔顿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学生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去学习,提倡在较系统的、规则的、自由的、环境中教学;给学生以学习上的自主权;在一定基础上是实现了差别教学等,对道尔顿制作了比较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2.以往在评论道尔顿制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时也是持否定的态度,本论文在分析“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中断的时,则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态度,一方面提出道尔顿制在原理和实践中存在的内部矛盾性与局限性;另一方面着重分析了这一制度在当时中国学校难以推行的客观原因,避免了分析的偏颇性。
3.正确地概括出道尔顿制作为一种历史产物,期望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加以借鉴和吸收。这些论述都有合理、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