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重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的各项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

(4)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党的各种正确意见和主张,本质上都是群众经验的总结、群众智慧的结晶。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案】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①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当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时,反映这种存在的旧的社会意识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超越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的现有状态,预见到未来的发展。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或预见未来,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

的。旧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小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下去,迟早要归于灭亡; 新的理论也只是在社会存在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时才可能产生。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只能指出其根本趋势和大致轮廊,而不能详尽无遗地描绘其具体细节。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一一对应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就是最进步、最先进的; 同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相对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出现,仍然是以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

(3)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都来源于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以及继承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

由于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发展才能持续而不中断,才有可能追溯的历史线索。同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各种先进思想发展的继续,是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之集大成。社会意识发展的这种历史继承性也是相对的,也要受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状况制约。任何时代对以前的文化都不是无条件地吸收,而是要根据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及思想家的社会地位、阶级利益进行“扬弃”。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诸形式虽然有其不同的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过程,但都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它们所反映的对象是同一个社会生活整体,它们的基础和来源都是社会物质生活,因此,它们在各自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必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此外,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社会意识也相互影响,这也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种表现。社会意识自身内部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是相对的,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的制约。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社会意识产生后,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变革、改造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答案】(1)旧唯物主义哲学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方面,承认“物质的自然”,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②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原则,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进而将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

以上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

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一但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从总体上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4. 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①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J 陛,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

(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①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统一性

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

②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③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各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