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社会保障学之社会保障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能力测试

【答案】劳动能力测试是以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的平均劳动能力作为对照标准,评价工伤职工伤残后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大小。这一评价标准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可比性强,缺点是评价指标多,操作复杂。

2. 补充保障

【答案】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它与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民生活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员工福利、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等。

3. 社会保险基金

【答案】社会保险基金是指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式形成的,用于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需要的基金。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缴费形成,同时,国家给予税收和利率优惠,以及适当的财政资助,体现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责任共担的原则。

4. 妇女儿童福利

【答案】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未成年人福利的合称,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妇女儿童福利项目是根据妇女、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受到的歧视和侵害而设立,对于保障和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利益需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5. 贝弗利奇计划

【答案】“贝弗利奇计划”是指由英国伦敦学院院长贝弗利奇受政府委托起草、原则上被政府批准的《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该报告主张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受保者按统一标准缴费; 按统一标准领取津贴和救济; 发放津贴或救济以保证正常生活的需要为标准等等。

贝弗利奇计划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理论。贝弗利奇报告建议社会保障计划应包括:①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 ②社会救济,满足居民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 ③自愿保险,满足那些收人较多的居民的较高的需要。二战后,英国在贝弗利奇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内容广泛的高福利制度。

6. 农村扶贫开发

【答案】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良陛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促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的政策体系。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它虽然主要是面对区域而不是直接面向贫困家庭与个人,但追求的目的仍然是社会救助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同样需要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从而仍然可以纳入到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来。

7. 军人保险(military insurance)

【答案】军人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设立专项基金,在军人遇到死亡、伤残、疾病、年老等风险,永久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因军人职业连带风险影响军人家庭生活时,给予军人及其家属一定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方式。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保险具有分担风险、经济补偿、权益保障、促进稳定和公平分配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军人保险,把军人保险作为军人社会保障的重要项目给予高度重视。

8. 普遍性原则

【答案】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普遍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而被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认可,并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二、简答题

9. 试分析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答案】(1)补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一致

①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方式,因为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收入和向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征收的社会保险费等; 社会保障又按照各个项目的规范将这笔资金分配给受保障者,使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延续性。

②社会保障既受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又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收入分配格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权利,作为社会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的分配目标无疑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由此,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目标都是一致的。

(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的关系

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需分配。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项目的

复杂分配系统,其中既有按劳分配的成分,又有按需分配的成分。社会保险的缴费通常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相关联,它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延续,但在待遇给付时却并非完全按照缴费多少来决定,而是根据需要来确定,从而可以视为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混合; 社会救助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它明显地体现出按需分配的原则。

(3)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

社会保障制度除涉及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外,实际上还有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形式,第三次分配由于规模有限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亦很有限。

①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关系

可以概括为两点:

a.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b. 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

②社会保障与再分配的关系

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维护并实现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各国社会保障分配规模逐渐扩大,分配水平逐渐提高,这一方面是应付社会风险、提供国民生活保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收入和资源公平分配的需要,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表现了国家再分配力度的增强。在我国强化我国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应该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方面。

③对第三次分配的界定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由于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自愿的、非制度化的分配方式,缺乏稳定性常常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我国,第三次分配功能尚十分微弱。中国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还非常落后,应根据我国国情,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制,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并提高其公信度,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增强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调节力。

10.试分析如何克服社会保障过度可能导致的“养懒汉”现象?

【答案】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尤其是失业保障水平和最低保障水平过高,使得很多仍在劳动年龄阶段的失业者,放弃工作,依靠领取社会保障补贴维持生活的现象就是“养懒汉”现象。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克服社会保障过度可能导致的“养懒汉”现象:

(1)消减福利支出。如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即采取了减少住房补贴和用优惠价格向住户出售公有住房的步骤,同时允许公费病人到私人医院看病; 瑞典规定了最高养老金的限额,同时减少了失业救济金和多子女补助费,取消了对减时工作工人的工资补贴等。

(2)调整福利结构。如英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改救济为就业”的计划,以帮助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