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76艺术概论、设计学概论之艺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初开始盛行的一种创作思潮,它主张音乐应回归到“古典”当中去。最典型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的《阿波罗》、《妖女的亲吻》、《圣诗交响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宗教题材; 在音乐上力求模仿古代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则多运用现代技术。
2. 审美直觉
【答案】审美直觉是一种瞬间领悟能力。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这种能力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具有整体性、直观性、自然性等特征。
3. 异质同构
【答案】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该学说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综合了心理实验与其他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其学说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影响,有其局限性。
4.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概念,“隐含的读者”的本质牢固地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之中; 它是一种结构,决不能将其与任何真实读者等同起来。
5.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6. 戏剧的“三一律”模式
【答案】“三一律”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戏剧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7. 精神分析学
【答案】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沦、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一弗洛伊德,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8. 纪实主义摄影
【答案】纪实主义摄影是摄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该流派从照相机能真实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9. 绘画
【答案】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艺术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它在美术门类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居于基础地位。绘画可以由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取材于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可视形象。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题材极为广泛。因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许多品种,其中主要的是油画、水墨画、版画等。
10.“文以明道”说
【答案】“文以明道”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时的基本命题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道”而轻“文”,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总之,“文以道明”说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二、简答题
11.文学作品中语言美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文学语言的准确性。即要求语言最恰当、最确切、最精炼地表现对象。
(2)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即要求语言清晰明确、新鲜活泼、富有特色。
(3)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即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4)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即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往往结合在一起,达到情韵浓郁、形象传神的效果,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如经其事,从中获得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
12.简述“巫术说”理论。
【答案】(1)“巫术说”理论的产生
巫术说是20世纪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艺术发生理论。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见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
(2)“巫术说”理论的内容
巫术说的核心观点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原始巫术根植于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原始人通过偶像、图画等造型艺术手段,以达成巫术的目的,而原始艺术也就成为原始世界观的一种曲折反映。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了解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
(3)“巫术说”理论的缺陷
艺术的发生受到巫术的影响,但影响不等于根源。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还是巫术的起源,最终都应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13.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与作用?
【答案】(1) 艺术批评的性质
①从接受角度看,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方式之一。
②从创作于大众接受的关系角度看,它又是调节、引导它们。并使其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中介力量。
(2)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
(3)艺术批评的作用
①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②艺术批评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③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