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838设计技术与方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2.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3.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4. 组织传播
【答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形成共识。
5.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
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6. 监督批评权
【答案】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7. 反馈
【答案】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陛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8. 传播学研究问卷的构成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①基本项目,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参照。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9. 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
【答案】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2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 )(北大2001年研)
答: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 )是从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归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对于西方的人类学研究者而言,这种方法可用于理解非西方民族的仪式、文化和生存方式。民族志研究方法包括两个方面:①田野工作,在这个阶段,研究者深入现场,实地进行周密的观察、记录,并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②民族志写作,田野工作完成后,详细地描述、说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文化,成为学者和其他读者了解研究者田野工作过程、异文化的情况以及民族志工作者的个人思考和理论观点的途径。
10.群体压力
【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二、辨析题
11.作为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际传播属于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请对此观点做出辨析。
【答案】这种表述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大众传播的含义。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①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强,并不是指大众传播没有任何互动机制,而是指这种机制较弱。例如,受众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媒介信息进行反馈,但这种反馈大多是事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②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b. 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大众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三、简答题
12.施拉姆是如何概括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
【答案】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如下总结:
(1)政治功能包括:①监视功能一一收集情报; ②协调功能一一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③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功能。
(2)经济功能包括:①提供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②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③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包括:①提供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并接受或拒绝它们; ②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 ④娱乐功能一一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这种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