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62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 )

A. 摇头

B. 系鞋带

C. 心算

D. 作文

【答案】B

【解析】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系鞋带等技能。心算、作文属于心智技能。摇头不属于技能。要好好对比,书写和心算的不同,看似很像,但却一个是运动技能,一个是心智技能。因此,答案选B 。

2. 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 标准差为8分,小明得92分,则小明的标准分数是( )

A.1.12

B.1.37

C.2.13

D.6.52

【答案】C

【解析】根据标准分数的公式,求得结果为2.125。

3.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严复教育主张的掌握程度。严复提出三育救国:“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要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 “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使国民具有实际的知识本领; “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的伦理道德。总之,严复主张以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育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这道题算是比较想简单的,只要对严复教育思想了解,最对是很容易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4. 下列哪项不属于早期改良派所提出来的措施? ( )

A. 提倡教育平等

B. 改革科举制度

C. 建立近代学制

D. 倡导女子教育

【答案】A

5. 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

A. 二部制

B. 工读制

C. 复式教学

D. 合作教学

【答案】A

,是为了节【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二部制也叫做“葛雷制”

省教学资源,主要是说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上午上课,另一部分学生则在体育馆等等地方活动,下午的时候再互相调换地点,这样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复式教学主要是说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年级放在一起,老师给一个年级讲完,再给另外的年级讲课。工读制,主要是说把做工和学习结合起来。合作教学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人际合作和互动。

6. “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周文王

D. 唐太宗

【答案】A

7. 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

A. 正规教育

B. 半正规教育

C. 非正规教育

D. 业余教育

【答案】A

【解析】半工半读学校的定义: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方式,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实现自力求学全面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机构。

1958年学制改革中提到,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有完备的课程,以教学为主。半工半读学校教学与生产井重,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劳动,教学与劳动的安排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式等多种形式。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业余学校则在人们的工余时间提供相应的课程和训练。

8. 汉代察举制实施时,在郡国推荐的是( )

A. 进士

B. 秀才

C. 孝廉

D. 举人

【答案】C

9. 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衡》

D. 《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经典教育语录的熟悉掌握程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到出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为学之序就是上面所说的,学、问、

,是中庸所划分的思、辨、行。这道题的陷阱就在“出自”二字上,这个为学之序是出自《中庸》

学习过程,《大学》主要讲了三纲领八条目。

10.颜元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不包括( )

A. 毁坏人才

B. 荼毒生灵

C. 灭绝圣学

D. 败坏社会风气

【答案】C

11.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这一主张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

A. 倡导工学主义的知识分子

B. 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