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扩展位错
【答案】一个全位错分解为2个Shockley 不全位错,这样的2个Shockley 位错一起被称为扩展位错。
2. 致密度
【答案】致密度是表示晶胞中原子所占的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是衡量原子排列紧密程度的参数,致密度越大,晶体中原子排列越紧密,晶体结构越致密。
二、简答题
3. 谈谈你对高强度材料的理解。
【答案】对于结构材料,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是强度。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提高材料的强度可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人们在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时,总是希望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人们希望合理运用和发展材料强化方法,从而挖掘材料性能潜力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提高金属材料强度有两条途径:
(1)完全消除内部的位错和其他缺陷,使它的强度接近于理论强度。目前虽然能够制出无位错的高强度金属晶须,但实际应用它还存在困难,因为这样获得的高强度是不稳定的,对操作效应和表面情况非常敏感,而且位错一旦产生后,强度就大大下降。
(2)在金属中引入大量的缺陷,以阻碍位错的运动,例如金属材料的强化手段一般有固溶强化、细晶强化、第二相粒子强化、形变强化等。综合运用这些强化手段,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接近理论强度,例如在铁和钛中可以达到理论强度的38%。
4. 马氏体相变时的自由焓-成分曲线如图所示。
图 马氏体相变时的自由焓-成分曲线
(1)使用自由焓-成分曲线来说明马氏体转变在
(2)说明在温度下这一化学驱动力是如何估算的。 时的驱动力。
(3)解释为什么在Ms 温度时的马氏体形核驱动力与Fe-C 合金中的碳浓度无关。
【答案】(1)在
在成分为x 的合金的M 相的自由焓曲线在Y 相的上面,因而这个温度和成分下奥氏体是稳定的,不可能发生马氏体相变。
温度,成分为x 合金的M 相的自由焓曲线与Y 相的相交,即这个温度下,该成分的马氏体和奥氏体的自由焓相等,因而马氏体相变不具有驱动力。
在T=Ms时,成分为x 的合金的M 相的自由焓曲线在Y 相的下面,所以在热力学上奥氏体不稳定,
Ms 温度的意义是具有足以使马氏体转变发生的驱动力马氏体相变驱动力正比与AB 线段的长度。
的最高温度。
在温度,尽管M 相的自由焓曲线在Y 相的下面,有一定的相变驱动力,但由于马氏体相变会产生很高的应变能,造成很大的相变阻力,这时的驱动力不能克服该相变阻力,马氏体相变仍不能发生。
(2)引起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可以根据以下公式估算:
该式表明,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正比于过冷度(TO —Ms ),
的温度,Ms 是开始形成马氏体的温度。
(3)在Fe-C 系中,和Ms 都随碳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降低速度相等并且是线性的。因而对不同碳含量的合金,其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驱动力保持不变,所以与碳含量无关。
5. Pb-Sn-Bi 三元合金相图如图所示。
(1)试写出图中五条单变量线及P 点、E 点反应的反应式。
(2)分析图中合金2的平衡结晶过程,指出它的开始凝固温度。 是奥氏体和马氏体具有相同自由焓
图
【答案】(1)图中五条单变量线的反应式分别为:
P 点反应:
E 点分反应:
合金2的开始凝固温度从图中可(2)图中合金2的平衡结晶过程:
以得到为150°C 。
6. 定性比较陶瓷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量的高低,并从材料中结合键的角度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1)三类材料中,陶瓷材料的弹性模量最大,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次之,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最小。
(2)原因:材料弹性模量的大小取决于材料中结合键的强弱。①陶瓷材料由很强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故其弹性模量很大;②金属材料由较弱的金属键结合,故其弹性模量较小;③高分子材料分子链中为很强的共价键,但分子链间由很弱的二次键结合,故其弹性模量很小。
7. 为什么金属材料经过大塑性变形量变形后会形成织构,变形织构的形成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何影响?
【答案】因为在塑性变形中,随着变形量的増加,各个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都要向变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