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试论述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不同之处。

【答案】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闻传播工具,在许多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

(1)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①如米怜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申报》发表的《本馆告白》和《申江新报缘起》,都就办报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向读者作了说明。

②反观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邸报刊载的是可以抄传的官方文书,而这不过是朝廷有关官员的一项工作; 刻印与发行京报,也只是报房用以谋利的手段,至于它的宣传口的、社会作用,报房主人是不用考虑的。

(2)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早期的外报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为《察世俗》、《东西洋考》等,以刊载文章为主,也有新闻报道; 另一类,如《各国消息》等,以刊载新闻为主,或只刊载新闻。在19世纪40-}-60年代的外报上,新闻报道和广告日益增多,插图也屡有出现。在70年代以后,随着日报的兴起,插图和广告更多,大多数外报都刊载文艺作品。1897年,《字林沪报》附出《消闲报》创刊,成为最早的中文报纸副刊。早期外报大多数为书册式,70年代创刊的日报改为单页式。简单的标题和粗略的分栏,是早期日报版面的一个特点。起初只有“选录京报”、“中外新闻”、“近日杂报”一类栏日式综合标题。当然,版式、插图、副刊,这些都是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

(3)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①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从最早的外报起,就有专门的编辑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处理稿件外,还要制作标题、设计版面。由于采访新闻的需要,专做外勤的“访事人”(访员)也应运而生。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也由此日益显露出来。报馆内部设有编辑部门、经理部门等,采写、编辑、校对、印刷、发行、广告等都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的报馆还有成文的章程与条例。财力雄厚的报馆,还成为产业中心,以出报为主,同时出版期刊与图书,甚至兴办文教事业与工商企业。

②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邸报运作属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 刊行

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4)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①首批中文近代报刊是木板雕印的,但很快就出现了石印和铅印。1834年美国传教士将一套汉文木刻活字送往美国波士顿,复制成铅铸活字后送回中国。1838年法国传教士也在巴黎复制了一套汉文铅字。19世纪50年代,外国人办的印书馆又制成电镀汉文字模和以24盘常用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成果,逐渐为各报所采用。最初用手摇印刷机,每小时印数百张,用中国生产的连史纸,单面印刷。《上海新报》首先采用国外进口的自报纸,两面印刷。而首先采用煤气印刷机的是《文汇报》。石印技术在30年代传人中国,1838年创刊的《各国消息》就是石印的。从80年代初开始,中文各报陆续采用电报传输新闻稿,加强了时效性。至于外文报刊,从开头就用铅字排印,印刷和纸张都优于中文报刊。

(5)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京报主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不会很多,报房主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商品投向市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

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上述各方面的情况说明,外报是与中国古代报纸有着不同特点的近代报刊,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虽然近代报刊与古代报纸长期并存,但前者取代后者已是必然趋势。

2. 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

【答案】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之滥筋,可追溯至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但是,直至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的兴起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才开始发展起来。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开始登上了已经被在华外人垄断的报坛,在神州大地上创办起了一批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1)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2)上海自从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为国内贸易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国人在这里办报提供了良好条件。

101874年6月16日创刊的《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闲。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9月1日,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以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聘朱莲生为主笔,并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勉强

维持至年底,朱莲生辞职,《益报》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②1876年11月23日,上海又出现了一份取名《新报》的国人自办报纸,日出对开1张,以各省商帮的名义发行,但实际上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初创时中英文合刊,翌年6月11日起改为纯中文报纸。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③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蜻新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卜奇书》。

(3)中国人在广州的办报活动,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的,影响较大的有《述报》和《广报》。

①「前己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该报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发表了许多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②继《述报》后,《广报》于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该报设有宫门钞、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1891年,该报发表了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两广总督兼署粤抚李瀚章,被李下令封禁。于是,邝其照等人只得将馆址迁至沙面租界,由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该报后又迁回广州城内,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是年冬,邝其照等人又将报纸改名《越娇纪闻》继续出版,因发行受阻,不久停刊。

③在1891年《广报》改组为《中西日报》之时,国人自办的《岭南日报》在广州问世,编辑方针与《广报》、《中西日报》相同,出至1897年停刊。

(4)除上海、广州两地外,汉日在这一时期也出现过一份国人自办报刊。1889年间,《公论报》在汉日创刊,李涵秋主编,后由江汉关职员宦诲之接办。该报言论倾向于官方,有“官报”之称。1907年后改名为《公论新报》继续出版,为辛亥革命前在武汉地区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

(5)这一时期,由于香港已为英国所割据,清朝封建统治势力鞭长莫及,因而中国人在香港出版的近代报刊办得最为成功。

①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课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②1879年(一说1880年),《维新日报》创刊,由陆骥纯独资创办并担任发行人,继陆骥纯之后主办该报的还有陆健康、黄道生等,1908年刘少云接办,次年改名为《国民日报》。该报是一份维新派报纸,在19世纪末宣扬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闭塞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启蒙作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