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1社会学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3. 表现性角色

【答案】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4.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5.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6.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7.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8. 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案】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不,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日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日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二、简答题

9. 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起源及其形成的基本途径?

【答案】(1)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社会哲学家的观点

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

②社会学家的观点

跟社会哲学家的看法不一样,一般都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由于对人类需要理解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完全一致。

a. 萨姆纳和白拉德是从人的生理方面来理解人类需要

第一,萨姆纳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要,即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 i. 饥饿产生社会自存制度,如工业组织等;

ii. 爱情产生社会自续制度,如婚姻、家庭;

iii. 虚荣产生社会自足制度,如礼仪、娱乐等;

iv. 恐惧产生宗教制度。

第二,白拉德认为,社会制度的基础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的本性之中,它是由需要满足的、明确的、持久的欲望而产生的。他指出:

i. 家庭产生于人类繁殖和抚养孩子的需要:

ii. 国家产生于生存的需要;

iii. 宗教产生于对神灵的恐惧或某种好奇心:

iv. 工业则产生于对商品的欲望。

b. 结构功能学派的观点

结构功能学派先驱人物运用个人和群体及其相互需要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认为社会制度建立在人类各种需要之上,并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服务。其所说的人类需要不仅指人的生理需要,也指人的社会需要。

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去探究社会制度的起源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类需要上,忽略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重大缺陷,即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这也正是以上各种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解释无法令人完全信服的原因。

(2)社会制度形成的两条途径

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

①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

a. 民俗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自然化的趋同行为,这种行为并不被人们所觉察,而是自然而然的,缺乏约束力。

b. 民俗的发展便形成民德。民德是被人们觉察到的趋同行为,它不仅得到大众的公认,而且还成为个人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 民德一经人们加以组织并使之系统化和条文化,便形成制度。如婚姻、家庭、经济等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制度,最初就是这样形成的。

②立法产生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如政治、思想文化等制度,一般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的。实际上,现代社会的许多制度,尤其是国家的根本制度,都是通过立法产生的。

10.怎样理解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答案】(1)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含义

①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②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