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昆虫的分类,自林奈(1758)创立了双命法以来,形态分类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方法符合“由表及里”认识自然的规律,所鉴定种类绝大部分都是准确的,但在形态分类中,我们所采用的形态特征都是我们人类通过观察分析而总结的普遍规律,而后又运用到区别昆虫的种类之中。而在昆虫世界中,它们有自己的一套相互识别的特征。这下特征在它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充当着相互识别的作用,离开这些,昆虫世界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井然有序了。这些特征主要的就是其行为特征。就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分化是其生活习性本质反映,形态分化则是实现行为实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就物种分化来说,行为分化应该占优先地位。所以在物种分类来说,行为特征的意义应比形态特征的意义更加明确。更能反映物种的本质。所以那些行为特征以及反映行为特征的形态特征在分类中应该更有意义。如果我们将这些特征加以总结利用,那么昆虫分类将会“一相情愿”转为“双方满意”。人们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加之科学仪器的不断发展,使昆虫分类的研究不断向昆虫世界的本质发展。从而总结了不少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使昆虫分类的准确读得以提高。实践也证明了这种从物种内在本质特性出发对昆虫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对揭示物种之间的本质联系是行之有效的。近年来,人们利用昆虫通讯的手段之一——鸣声作为分类特征,对一些形态上难以区别的近缘种进行分类,显示了其突出的优越性和可靠性。昆虫鸣声是昆虫间相互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近代物理的发展,为分类学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仪器。使人们能够对昆虫发声分析研究,从而使人类朝着揭示物种之间本质联系迈进了一步。目前,几乎在昆虫所有的目都有关于鸣声的研究,并且鸣声不仅被用来鉴别种类,而且在昆虫的地理分布,虫情预测及害虫的诱扑,驱逐还消灭等方面都有应用。 生物体的功能与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昆虫鸣声的不同与它们的发音器官相互识别的信号之一,它的发出有它一定的结构基础。在同一状态下,昆虫鸣声的不同与它们发声器官的构造差异有关。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在把鸣声作为一个分类形状运用于系统分类的同时,自然会考虑到昆虫发声器结构的差异,把它与鸣声结合起来运用,从而使物种的划分更客观,更可靠。因此目前在许多昆虫类群都展开发音器结构的研究。 本文以发音器为分类形状,较为系统的对我国斑翅蝗科的飞蝗属,车蝗属,踵蝗属,沼泽蝗属,草绿蝗属,异距蝗属,尖翅蝗属,绿纹蝗属,小车蝗属,斑翅蝗属,赤翅蝗属,疣蝗属,细距蝗属,束颈蝗属,痂蝗属,异痂蝗属内的种蝗虫发音器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蝗虫发音器在蝗总科分类中的应用价值,并希望能在蝗虫分类中增加一个可靠的依据,为探讨物种的本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本文是郑哲民教授指导下的关于蝗总科综合分类学中鸣声及发音器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