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观辩证法

【答案】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2.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 :V o

5. 金融寡头

【答案】金融寡头又译财政寡头,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金融寡头还实行对外扩张,奴役和掠夺国外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因此,金融寡头的统治就必然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问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 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矛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世界的矛盾,因此掌握了矛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人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用。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7. 怎样理解物质生产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物质生产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是一种不断进化的活动状态。正是这种不断进化和正在形成中的劳动,产生了“正在形成中的人”,成为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开端。

制造工具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劳动成为“人猿相揖别”的根本标志,在劳动中,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2)劳动实践创造了主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界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劳动实践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劳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活动。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主观世界,创造了属人世界和对象世界的一切关系和存在。

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对象性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即: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②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这些分化与统一的基础都在于人类实践活动。劳动实践创造了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界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劳动实践使统一的物

质世界分化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3)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劳动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意志和目的的印记的自然。在人类实践活动之前,整个世界并没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之分。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造成的。

(4)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没有劳动实践,既没有“人化自然”的存在,更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8.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其主要原因在于: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9.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小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