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通货紧缩

【答案】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月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 )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2.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答案】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由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完全平等的,产品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分享,从而形成了全体劳动者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由于全民所有制实现了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因而它是公有化程度比较高的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3. 货币流通

【答案】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动。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4. 实体经济

【答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是指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过程所形成的经济系统,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夕相关内容。

5. 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份,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其次,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再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次,要大力发展教育,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雄厚的人力资本投资。最后,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

6.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答案】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在经济学中,一般将其抽象地概括为三类:即个人(或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居民个人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相对复杂。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又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主体。

7. 利润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利润是指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来源本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但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他所预付的全部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带来的。在数量上,利润表现为商品销售收入超过其成本的余额。利润概念掩盖了其真实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8. 价值规律

【答案】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为: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2)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3)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二、简答题

9.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解决矛盾的条件又是什么?

【答案】(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一商品一更多的货币”(

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 ,其中G'=G十△G ,△C 表示更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一定量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商品上,但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即低于价值购买或高于价值出卖,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

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者小断变换买者和卖者的身份,他作为买者多得的,当他作为卖者或买者时又会失掉。即使某些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始终能贱买贵卖,从流通中取得了更多的价值,但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多得到的,正是别人失去的,流通中的价值总量没有增加。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0.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案】(1)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①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②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①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