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的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 三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做出经营决策时,除了保证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和投资回报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或权利要求,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
2. 纯粹流通费用
【答案】由商品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即在商品买卖过程中,由商品变为货币和货币变为商品而支出的费用,是纯粹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包括用于商业簿记、邮资、通信、广告及商业职工的工资等的费用。这类费用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所发生的费用,它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无关,纯属非生产性开支,所花费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因此,它不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对它的补偿,从现象上看,是通过商品售卖价格的加价来补偿的; 从源泉上看,是通过对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扣除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纯粹流通费用所要得到的平均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 相对人口过剩
【答案】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日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 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佣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 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各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
4. 流动资本
【答案】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流动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5. 投资结构
【答案】投资结构是指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等。具体来说,投资结构由下列因素决定:
(1)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的状况。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客观上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不同时期确定一定的投资重点,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用合理的投资分配结构塑造合理的产业结构。
(2)科学技术进步。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这一方面要求真正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首位,增加在科学、教育上的投资; 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扶植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
(3)社会总生产的地区分布。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要求投资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求做到投资在各地区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此外,生产的目的、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市场供求状况、经济体制特别是投资体制等,也是影响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
6. 外汇
【答案】外汇是一国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期和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的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适应各种目的的国际支付或清偿所需要的国际性货币的兑换行为。静态的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是指静态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汇是指:
(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化:
(5)其他外汇资产。
7. 过度竞争
【答案】过度竞争是指低集中度、持续性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现象。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闭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过度竞争的存在对资源配置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
(3)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
8. 资本周转速度
【答案】资本周转速度是表示资本周转快慢的量,它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常用资本周转次数或资本周转时间来表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就越慢; 反之,则越快。
(2)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慢; 流动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快。
研究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在于考察资本周转快慢对于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剩余价值越多。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自由竟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答案】19世纪最后30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中心内容是垄断逐步代替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通过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出现股份公司。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19世纪最后30年是股份公司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垄断组织形成的时期。二者的同步发展说明,只有生产集中到一些大公司于里时,它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垄断。
生产集中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的出现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和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这可以从垄断产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来分析:
(1)从可能性来看: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分散于大量中小企业,在为数众多的企业中要达成协议是极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