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21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识经济

【答案】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 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2. 教育现代化

【答案】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3.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 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4. 资源

【答案】资源: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在诸多资源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对管理者来说最为重要。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比较,具有支配性、成长性、自控性、社会性、消耗性的特点。

5.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

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6. 教师工资制度

【答案】教师工资制度是指中国实施的关于教职工工资的规定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70年代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1985年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其特点是把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本人负担的实际职务密切结合起来。所谓结构工资,是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部分组成。中小学、幼儿教师同时实行教龄津贴。高等学校教学人员职务名称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分列:实验人员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实验员分列; 科研人员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的职务名称系列分列。中小学教学人员职务名称按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分列。高等和中初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有相应的职务名称。职务工资以职务确定。工资的前三部分按国家统一标准规定,奖励工资以个人劳绩而定。工龄和教龄工资标准统一,数量因工龄和教龄长短而异。1993年10月后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与国家机关职务级别工资制脱钩,以体现教育事业单位特点。教学人员工资由职务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构成。职务等级工资为工资构成中相对固定的部分,占工资的70,主要体现工作能力、责任、贡献、劳动的繁重复杂程度,适当体现年龄差异; 津贴具有浮动工资的职能,主要体现各类人员岗位特点、工作实绩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占工资的30。这次工资改革,具体贯彻了《纲要》的精神,落实了《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较之1985年的工资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7.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二、简答题

8. 简述戴明的管理过程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戴明是美国统计学家、工程师。为了实现管理的预定目标,对管理对象诸因素进行管理,他提出管理过程是由包括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环节组成的一个圆环,即戴明环,其主要内容及特点如下:

(1)管理过程的环节

戴明认为,任何管理过程都可以归结为四个环节,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其中,计划环节包括确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决策,拟定行动计划; 实施环节包括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组织人力、物力,指挥行动,协调关系等; 检查环节包括监督计划的实施,查验原计划的合理性,建立反馈渠道与机构,提供反馈信息等; 处理环节包括肯定成果,处理问题,总结教训,推广经验,

使行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

(2)戴明环的特点

首先,周而复始,即PDCA 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之后,可能还有部分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 循环,依此类推。

其次,大环带小环,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再次,螺旋式上升,即PDCA 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最后,统计的上具,即戴明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上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和“七种工具”。四个阶段就是P 、D 、C 、A 。八个步骤分别为: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 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迸行对比; 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 循环中去解决。

总而言之,戴明的管理过程学说,即戴明环具有目的性、整体性、有序性、连续性、开放性与闭环性等特点,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说明了质量管理与改善并不是个别部门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层领导和推动才可奏效。

9. 简述国际上教育经费的主要拨款方式。

【答案】政府的教育经费分配方式卞要体现为拨款模式。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的研究分析,可将其归纳为四种不同模式:

(1)协议拨款模式

协议拨款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预算是根据上年基数、财政能力和发展要求提供增长系数,主要反映历史趋势和政治需要,对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投入拨款模式

投入拨款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依据学生人数和单位成本拨款,在拨款公式中增加加权系数,以反映学校环境、学生层次及教学质量的差别。投入拨款的最大问题是拨款与招生政策的联系,即在学校拥有招生自主权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对拨款进行有效分配的问题。

(3)产出拨款模式

产出拨款模式将拨款与毕业生数量挂钩,以减少重读和辍学率。产出拨款单纯以毕业生的数量为依据,而忽略了质量问题,并且也无法解决学校所需的科研资金。

(4)质量拨款模式

用该模式实施间接拨款计划,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大学入学能力测验,招收优秀高中毕业生的人学可获得特别资助。质量拨款的根据是大学入学能力测验,但这种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并不完全可靠,招收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大学的质量也不一定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