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715中外音乐史一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众赞歌
【答案】众赞歌是16世纪路德教派的一种赞美诗歌调,起初是单声部的分节歌,后来出现复调谱曲。歌词运用民族语言德语演唱,旋律素材有来自天主教拉丁文赞美诗的,有来自宗教改革前的德国教会歌曲,也有来自世俗歌曲,但大量是新创作的,马丁·路德的众赞歌《我们的主是坚同堡垒》是著名的例子。17世纪以后,众赞歌旋律常被用在教堂康塔塔和管风琴前奏曲或变奏曲的创作中。
2. 《未完成交响曲》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b 小调第八交响曲》的别称,只有两个完整的乐章,第I 乐章有草稿留下,是1822年为感谢格拉兹音乐协会选他为荣誉会员而题赠的作品,1865年被发现,在维也纳首演。关于该作品为何没有完成,众说纷纭。
3. 主题变形
【答案】李斯特在交响诗中运用的主题发展手法,即一部交响诗中所有主题皆来源于一个动机源头,各主题可作变形以适应音乐的发展,如交响诗《前奏曲》中的“疑问动机”。
4. 《卡马林斯卡娅》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交响幻想曲,以一首乡村婚礼歌曲和一首民间舞曲“卡马林斯卡娅”为主题,写作了双主题变奏曲,并融人了民族化的支声复调手法,为后世俄罗斯交响音乐创作树立了典范。
5. 威尔第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其歌剧创作代表了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历史,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兼收并蓄,吸取同时代歌剧革新的成果,极大增强了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性。代表作《弄臣》《茶花女》《阿伊达》《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
6. 《魔王》
【答案】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叙事诗谱曲。诗歌描述了一位父亲怀抱病儿策马驰过黑森林时,受到魔王对病儿的威逼诱惑,致病儿惊恐而死的故事。歌曲用通谱结构写作,连续快速的钢琴三连音型成功模仿了马蹄的疾驰声,为歌曲渲染了神秘紧张的气氛。
7. 六人团
【答案】1920年成立于法国的青年作曲家团体,受到萨蒂和科克托的艺术理想的影响,反对
印象主义,强调音乐的简朴理性明快,为日后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成员包括米约、奥涅格、普朗克、奥里克、杜雷和塔耶弗尔,其中前三人尤为重要,代表作有米约的歌剧清唱剧《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和奥涅格的交响诗《太平洋231》等。
8. 幻想曲
【答案】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较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乐曲。起源于16世纪即兴演奏的传统,在17世纪上半叶时接近利切卡尔、坎佐纳和随想曲。18世纪以后,幻想曲在古钢琴和管风琴领域获得广泛运用,呈现复调和主调风格交替的特点,巴赫的《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巴洛克时期幻想曲创作的范例。
二、简答题
9. 简述奏鸣曲的发展。
【答案】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 ,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罗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
,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 斯卡拉蒂和D. 阿尔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Salvatore )和库瑙(J.Kuhnau )
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C.P.E. 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一行板一快板); 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
,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乐章)
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 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
10.何谓新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新古典主义音乐(Neo-classicism ),又称“新巴罗克时期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音乐派别之一。
(1)起因与标志性作品:
①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浩劫使整个欧洲的经济严重破坏,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的梦想,他们开始进行理智的构想,希望复古,回到从前宁静平和的社会形态。这是新古典主义音乐产生的起因之一。
②从音乐发展规律来看,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一百年历史,那种狂热奔放,激越幻想般的风格走到了极点,因此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针对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上的表现而出现的。
③直接起因:新古典主义音乐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1920年,源于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新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由此取意。
④标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标志性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1920年创作的舞剧《浦契涅拉》,该作品成为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开端,也使法国成为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中心。
(2)特征:
①从美学上看,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均衡、稳定、理性的音乐,反对后浪漫主义音乐中膨胀的主观意识和浓烈的个人情感表达; 反对他律论,支持自律论,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张,采用“音乐就是音乐”的绝对音乐形式,关注音乐中的技术和形式,而不是内容,以艺术形式代替情感表达。
②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看,追求旋律、节奏的均衡对称,要求恢复库普兰、亨德尔、浦塞尔等巴罗克时期及早期古典主义,甚至蒙特威尔第、帕勒斯特里那时代的创作风格和具体手法; 提倡清新规范的曲式结构,反对自由散漫的结构; 提倡纯音乐,复兴浪漫主义时期之前的体裁形式(托卡塔、大协奏曲、赋格、恰空等),反对标题音乐; 提倡小型化、室内化的乐队编制,反对庞大的乐队编制。但是,由于这个音乐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乐形式与20世纪新的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倾向于采用扩张调性、甚至无调性技法,和声复杂,常夹带20世纪特有的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配器音色多变,因此并没有真正回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功能调性系统中,没有真正地反映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本色。
所以,人们把这个复古的音乐流派称为“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区别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俄】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浦契涅拉》、合唱与乐队作品《诗篇交响曲》。
②【德】欣德米特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
③【法】奥涅格的诗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
④【法】米约的音乐哑剧《屋顶上的公牛》。
11.简述门德尔松和他的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