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传播学理论之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500-2000年)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每日纪闻》
【答案】《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罗马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Album )" ,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每日纪闻》的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恺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通过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己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2. 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通讯社
【答案】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通讯社又称阿拉伯通讯社联盟,1980年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部维也纳成立。每天向70多个国家的订户播发有关能源及其前景的新闻报道。
3. 《华尔街日报》
【答案】《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最初是一张金融类报纸,20世纪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非商业性新闻、人物专访、时政述评、各种各样的专栏和关于文化的讨论深刻、丰富,也颇有声誉。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六栏的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华尔街日报》有东部、中西部、西南部、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地方性新闻和广告有所区别。
4. 美联社
【答案】美联社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1892年成立于芝加哥,前身为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纽约市6家大报组建的“港口新闻联合社”。其后经过不断合并、改组,规模逐渐扩大。1900年总社迁至纽约。最初稿件只供给本社成员报纸,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报纸和电台供稿。主要业务是提供新闻、图片、图表、特稿、金融股票行情、经济信息服务; 另有音像服务、为电视台电台提供口播新闻和电视节目。1998年收购了ABC 的环球电视网,合并在原有的美联电视新闻网,成为路透社电视新闻社惟一的竞争对手。
5. 微内容
【答案】微内容(microcontent )是相对于我们在传统媒介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内容即“巨内容”(macrocontent )而言的。CMSWiki 对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是这样:“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 的主题,RSS 的内容列表等等。”换言之,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为微内容。
微内容一直存在,但互联网时代之前一直作为私内容存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使它进入公共话题空间。
6. “笔祸”事件
【答案】“笔祸”事件是指日本总督府巧立名目,使韩国新闻工作者不断遭迫害的一系列事件。如1928年3月,汉城铁路警察署称《中外日报》连载的《世界一周纪行》“鼓吹独立意识”,囚禁发行人四个月,判处执笔者六个月徒刑等。
7. 《温哥华太阳报》
【答案】《温哥华太阳报》属霍林格国际公司,是该公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全国发行榜上位列第五。最初名称是《新闻一一广告报》,后改名《太阳晨报》,1944年出版商唐纳德·克罗米将其改名为《温哥华太阳报》。他坚持进行有分量的报道,强调地方新闻的鲜明性和可读性,雇用了一批专栏作家,向世界各地派驻记者,使该报的势力日增。
二、简答题
8.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主要报刊的状况。
【答案】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报刊可以从华文报和英文马来文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Cl )华文报集团所属的主要报纸有:
①《联合早报》CLianheZaobao )o1983年3月出版,每天出对开60多页,使用简体字,横排版式。特点是:一方面提供全面的综合新闻,另一方面加强本地社区、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的报道。对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报道,客观温和; 重视言论和副刊。为拓宽稿源,该报同境外新闻机构,特别是大陆、港、台、马来西亚等地的新闻机构建立了各种业务联系。例如,1988年和1992年先后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办事处。
面对第四媒体的挑战,《联合早报》于1995年5月通过“亚洲一号站”进入互联网,成为东南亚国家上网的第‘家华文报。
②《星期五周报》(FridayWeekly )01991年2月创办的全国惟一一份华文学生报纸,以华族学生为主要对象,也供以华文为第二语文的学生阅读。内容除浅显的国际国内新闻外,侧重于校园新闻和学生生活,还有娱乐、体育、漫画、小说和读者信箱等。
(2)英文马来文报章集团拥有的主要报纸有:
①《海峡时报》(TheStraitsTimes )
是新加坡也是马来半岛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创办于1845年7月5日,除了日本占据新加坡中断三年外,连续发行,具有重要影响。该报重视国际新闻报道,辟有世界新闻、东南亚新闻、东亚新闻、马来西亚新闻、分析评论、体育新闻、金融新闻等多种栏目,国内新闻相对来说较少。编排受英国影响较大,版面分8栏,采用准横式排版。
1992年该报又增办了一份英文报纸《新报》CNewPaper ),文章短小通俗,图片多而大,彩色印刷,80%是软新闻和娱乐性内容,主要面向教育水平较低的读者,1994年发行9.2万份。
②《每日新闻》CBeritaHarian
1957年创办的新加坡惟一一份马来文报纸。星期日版为《星期日新闻》CBeritaMinggu ),单独发行。90年代初平日发行4.2万份,星期日版为5.4万份。
9. 简析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的。在它创办前,就已有了三家廉价报纸,但刊行不久就夭折了。《太阳报》却获得了明显的成功:创刊时印行1000份,四个月后,销售5000份,居纽约各报之首; 一年后达10000份,三年后30000份,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
《太阳报》的成功是传媒经济勃兴的标志,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是传媒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1)正由于该报的创办并运作成功,传媒的产业属性才被发现、产业身份才被确定
大众传媒产业一产生,传媒经济就开始了,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只是虽然传媒经济运作己经开始,但由于社会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传媒作为一个行业有巨人赢利潜能的事实也没有被发现,但就在《太阳报》创办并运作成功后,传媒产业巨大的盈利潜能被发现,整个社会忽然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可以挣钱的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它获得了社会各界新的审视和更高关注。资本追踪而来,传媒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开始。这是对传媒产业认识的一次社会思想上的革命,是传媒产业运作观念上的巨大解放,从而使传媒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
(2)创造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基本盈利模式一一二次销售
二次销售是当前传媒产业中最受重视的盈利模式。《太阳报》正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太阳报》的创刊词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人人都买得起”表明其廉价,“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表明其销售广告资源。
(3)在内容产品的开发上有所创新
①消费者定位的创新。其发刊词宣称“人人都买得起”,这与政党报刊时期受众是政党成员以及受政党影响的少数群众不同,反映出的理念是满足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需求,最终尽量扩大其发行量,实现广告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最大限度获利。
②内容定位的创新。以前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以政论为主,宣传本政党的观点,是观点报纸。《太阳报》则实现了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全报无一篇评论,全部是新闻,而且多为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黄色新闻,这样在当时能够做到最大量销售。
(4)经营业务的创新
①在发行上,廉价是《太阳报》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一份报纸只售1便十,也即1美分,是美元最小币值,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而且对发行商折扣,折扣率为33%,此折扣率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报业发行的一个传统; 发行商如果没有卖完还可退报,从而增加发行经销商进货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