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7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小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不具有一般的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将它视为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是错误的。
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越快越好。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只求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2)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虽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但从其革命性质上来看,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4. 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加快发展速度为中心。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也会产生矛盾。
(1)速度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比例协调了,才能取得经济效益; 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而经济效益是中心,没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而且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我们应当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
二、简答题
5.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在社
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a.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工持股、法人持股以及同各种非公有经济的合营等各种形式纷繁多样。因此,企业内部的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企业职工收入的来源和形式已经不仅仅是依靠按劳分配。但是,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b.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①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
a. 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b. 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被排他险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6. 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原因有:
(1)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方向上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