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58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感性

【答案】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 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2.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3.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4. 回忆说

【答案】“回忆说”是柏拉图首次提出的关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下降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天赋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污染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 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

二、简答题

5.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答案】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这是其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从本体论来的角度看: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6. 评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

【答案】“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

(1)含义

“自然”是指现象界,“法”是指人类理性利用范畴加之于现象界之上的规则。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主体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当对象刺激人的感官时,人的感性直观能力开始活动,形成对外物的表象,并以先天的纯直观的形式对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形成感性经验。然后,知性能力进一步把感性经验进行综合统一,把自身先天具有的范畴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知识。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普遍必然的,保证着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2)评价

康德的这一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其意义在于使“客体”服从于“主体”,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提升人的地位和价值。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反复的矛盾运动。

7. 伊壁鸿鲁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对原子论的继承

伊壁坞鲁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他认为感觉是推理的基础,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就会被推翻。因此,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2)对原子论的发展

伊壁坞鲁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①重量的性质

他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他说:“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撞而向后退。”

②运动的原因

原子的运动原因有两个:

a. 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下落;

b.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时所产生偏斜,导致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运动的原子,进而产生出横向和斜向的运动。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伊壁鸡鲁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由此,伊壁鸡鲁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作原子运动的结果。

8.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答案】(1)希腊早期哲学家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

①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对事物的原因作了考察,如泰利斯的水、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是对质料因的不同说明;

②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企图在质料因之外寻找动力因,

③柏拉图主张用形式因统摄质料因。

(2)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分别把动力因说成是爱恨和心灵;

①内涵

他的目的因是为了解释事物为什么运动,即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目的来说明它的运动。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

②自然是有目的的活动。

在物理学中,他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

③事物具有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

他并不认为自然能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的,他所说的目的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做出选择的目的,而是在事物之内事物所具有的要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不一定会实现,会受到各种阻碍而不能实现,因而出现事物不能实现其目的的现象,有目的的自然倾向受到阻碍也是自发性和偶然巧合的原因。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9. 简述黑格尔是如何论述主奴关系的。

【答案】主奴关系是黑格尔描述道德和政治意识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论点。

(1)主奴关系的出现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人,每个人都称自己对可欲物有占有权,每个人都努力对他人施加作用,欲求获得他人的承认。这种要求得到普遍承认的欲望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的,当欲望的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引起了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一些人成为主人,一些人成为奴隶。主人通过对物的控制,命令奴隶为满足主人自己的欲望而劳动; 而奴隶为了保全生命,必须通过否定自身而抑制他自己的本能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