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706专业综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政策的制定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 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2.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3. 模糊综合评价

【答案】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u ),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v ),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4. 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答案】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是指政策执行研究不应忽视各种层次中执行动态面的探讨,其所提出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即着重于探讨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在“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中,戈金等人认为中央政府做出决定启动了政策执行过程,而这一决定通过其形式和内容多多少少都会约束政策执行人员的选择和行为。地方政府回应中央政府强加的诱导和约束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地方政府偏好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能力。在这一模型中,戈金等人将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依据其独立性分为三类。独立的自变量包括联邦政府的诱导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诱导和约束,这两者都是事先存在的。半独立的中间变量是由中央政府决策与地方政府决定共同影响的,地方政府能力与地方政府输出的决定是两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影响着因变量,即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又反馈回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其诱导和约束因素。

二、简答题

5. 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有哪些?

【答案】对备择方案进行分析的内容,可依据不同的政策问题与目标来确定,原则上讲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有:

(1)经验分析归纳以往政策成功的经验或教训,支持、补充或否定已有方案,特别要注意总结以往或目前正在实施中的有关政策的效果。

(2)抽象分析

抽象分是指利用抽象思维,抽取分析方案中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它反映方案的本质,如模型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3)比较分析

在不同方案有可比性,并且具有稳定的比较标准时,可以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各个方案的优劣。

(4)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是指以因果性为依据,对己知的相关事实,从多元与多层次角度作出解释,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链条加以说明。

(5)试点分析

试点分析是指选取一个可实施方案的小区域进行试验,这个实验方案基本上已经被决策者认可,然后对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推断其实施的可能性。

6. 简述公共管理的特点。

【答案】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社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显示了如下特点:

(1)公共管理基本卜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在“什么”(what )与“为何”(Why )层面卜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How )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问的第三条道路。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公共管理并不否定公共部门的特性,主张在维持“公共”性格的基础上,运用私部门的管理手段或管理精神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民众的需求。公共部门与私部门所使用的管理方法,在实际选择使用时是讲究实用主义,两者的关系是互补而非替代。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任何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内部/技术问题、外部/整合问题。当代公共管理非常重视外部整合问题。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部门、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公共管理强调价值的调和,不仅重视三F ,即经济、效率、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公共管理在主张弹性、自主管理、授予权能的同时,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发展客观有效的绩效测量标准,政府的责任才能落实。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政府部门的改革、变革、再造、创新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体。这反映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之间结合的特性。政府改革若持久不停,公共管理的概念、外延与内涵也不断地充实,公共管理理论亦是不断发展的。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多种多样,政府及公共事务亦是复杂万千,因此公共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共同努力方能找到路途和答案。基本上,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它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现阶段公共管理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一方面建构理论,另一方面兼顾实际。

7. 在中国,权力机构对政府监督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权力机构的监督遇到哪些主要的困难?

【答案】(1)中国权力机构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行政责任的主要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包括:

①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a. 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全面工作报告。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例会时,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的决议,评价、总结政府过去一年的工作目标。它是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具有宏观、全面的特点。

b.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例会,一般都要听取政府工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常委会委员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提出批评和建议,询问政府有关部门。

c. 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

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计划和预算的基础上,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计划、预算,其实质是从最基本的方面制约、监督政府。一般来看,计划、预算的审查和批准包括三个阶段:初步审查。根据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国家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向全国人大则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汇报,由其进行初步审查,正式审议。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此问题的报告,由各代表团和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表决批准。全国人大通过有关决定,批准计划和预算及其报告。在批准之后,人大要对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每年的第三季度,听取国务院关于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