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58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色诺芬尼的理神论
【答案】色诺芬尼的理神论是坚持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的哲学观点。他认为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是独一无二的,在形体或精神上与世人不同,其用思想来统治万物,居住于一处,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无始无终,是永恒的,无所不包,他是无限的。他所说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2.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3.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4. 休谟的观念
【答案】休模的观念是指被知觉的对象的分类。休谟将经验的一切对象称为“知觉”,被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观念和印象两类。他认为观念和印象的区分是建立在思维和感觉的区别基础上的。印象是我们实际知觉某物时所具有的东西,而观念是我们在某物不在的情况下思考它时所具有的东西。观念有两类:①直接由印象得来的简单观念; ②作为简单观念之结合而且不一定表示各个印象之实际关系的复杂观念。通过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印象,体漠把反省印象的来源归结为感觉印象,并取消了洛克的二元论。
二、简答题
5.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c. 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的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②危机表现
a. 形而上学受到了近代经验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实在的东西一一科学真理,越来越重视认识论,而古代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是在概念之间的纯粹演绎,无法扩大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问题。
b. 在经验论的发展中,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只是感性起作用或是变相地起作用,从而取消了理性的作用,否定形而上学。因此,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c.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小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小断进步。
(2)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的方法
①为了应对形而上学危机,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想,提出任何一个经验都既包含有后天经验性的成分,即自在之物(它本身不可认识)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 也包含有先天的成分,即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知性的纯粹概念(诸范畴)。
②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分,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 只不过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
我们的观念去与对象“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③“哥白尼革命”不只是一个力法论的转变。康德把它作为形而上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涉及到认识力一式的根本转变。康德的设想是,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同时,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人的纯粹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按照它们来认识对象即是“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
④康德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它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康德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因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判断才能成为经验的前提。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经验。先天综合判断可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判断,二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三是形而上学的判断。
a. 数学判断
康德认为,数学判断的要素之间没有分析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那种逻辑蕴涵关系,只有通过直观才能得到结果。而这种直观不等于感性经验,否则我们得到的将只是后天的综合判断,而不是先天的综合判断了。
b.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它们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同理,那些说明了事物、原因和结果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判断。
c. 形而上学判断
康德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判断既没有扩展人类的知识,也不能为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他的理想是把形而上学改造成一门科学,将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⑤康德的哥白尼式的方法是一种元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的转变,也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同时也成为一种原则,正是在这个原则之下,康德才完成了理性的批判和形而上学及道德哲学的重建,才构成了其宏大的体系。
6. 简述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答案】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推崇天赋观念,将天赋观念作为人类知识的基础,洛克则明确地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1)“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说,上帝既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无必要再赋予人以天赋观念。人只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