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801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活动
【答案】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十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 优美
【答案】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市美主体与审美客休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4.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5.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
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6. 崇高
【答案】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7.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8. 形与神
【答案】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二、简答题
9. 请简要分析社会美。
【答案】社会美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的美、休闲文化中的美。具体如下:
(1)人物美:人物美可以从二个层面去关照。
①人物美的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
②人物美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
③人物美的第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2)日常生活的美: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他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
(3)民俗风情的美: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因为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4)节庆狂欢的美:节庆狂欢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5)体闲文化中的美:旅游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自由的境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10.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都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其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的基本特征有:
(1)悲剧必须有悲惨的结局,不能以大团圆收场。悲剧主人公必须最终遭到毁灭。毁灭不等于死亡。
(2)悲剧主人公在根本上必须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李尔王》中的小女儿,在胜利前夕死去,这属于典型的根本上无辜的受害者。
(3)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剧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著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4)悲剧感是一种以痛感形式出现的快感。
(5)悲剧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6)悲剧体现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朱光潜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性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
中国的悲剧文化远不如西方悲剧文化体系发达,尼采晚期对于悲剧的观点就是“悲剧是对人生最大的肯定”。
总之,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就曾对悲剧有过这样的点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1.简述丑的历史。
【答案】(1)在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时期,是没有美丑之分的。
(2)美和丑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社会已经分的很清楚了。凡是形式上和谐、一致的,看上去令人愉悦的东西就是美的(实际上是优美),凡是形式上零乱、不和谐的,看上去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就是丑的。而且,美的东西和“善”相联系,丑的东西和恶相联系。
(3)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大约在隋唐之前,西方大约在十八世纪浪漫主义之前,人们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人们提倡和追求的都是美——优美,而丑却被抑制了。丑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人们给了它一个位置,就是作为美的衬托而存在。
(4)随着实践的加深加广,人生境界的扩大,审美主体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可以正视丑、面对丑,并且能够欣赏丑。现代派兴起后,丑就堂而皇之地被表现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