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民俗学之民俗学概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2.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理,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己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3.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4. 过渡礼仪
【答案】过渡礼仪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礼节性活动。一般用来表示某一个体已经脱离某一社会地位,但仍未获得许可进入下一地位的过程。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一面的意义。过渡礼仪山法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范·热纳首次提出。很多过渡礼仪是生命的生物学转折点,如出生、成年、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 另外一些庆祝活动则是文化性地位变化的过渡礼仪,如某人加入某一团体。范·热纳的理论提供了过渡礼仪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并且注重社会分类和社会地位转变的研究。范·热纳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这部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
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
5.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二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6.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7.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8.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二、简答题
9. 人物传说有哪些艺术特点?
【答案】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的民间传说,包含着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民众的普遍价值判断,也融会讲述人的个人情感。人物传说中大多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也有少量虚构的人物,这些虚构人物在民众的心理上却往往将他们与历史人物同等看待。人物传说的艺术特点表现为:
(1)可信性的内容
人物传说内容的可信性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即:
①传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历史上实有的;
②传说的背景往往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③传说中提及的事物特性往往是客观存在的;
④传说中提及的景观往往有遗迹可寻;
⑤传说描述的内容往往有民俗信仰的背景。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不一定同时出现在一个民间传说之中,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只有两个,无论出现哪种因素,对于增强人物传说内容的可信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2)传奇性的情节
人物传说传奇性的情节除了通过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完成以外,还受到我国仙道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我国民众传承的“仙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奇化的情节不仅深刻表达民众的思想,而且也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原因,它是人物传说制造悬念的主要方法,因此传奇性的情节对人物传说的内容表达和叙述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人物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人物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10.以节日时的祖先祭祀为例,分析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答案】以节日时的祖先祭祀为例,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夏历算,则在二月上半月内。这个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俗谚百:“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与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冬月初一、冬至等节。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察祝。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 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被焚事联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只说是在五月五日。魏晋之时,始将寒食节定在清明前一两日。东晋陆翔的《邺中记》百:“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粮是也。”到唐代,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此后,寒食、清明祭扫坟墓的习俗就合二而一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