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工资
【答案】工资是与利润、利息、地租相并列的一种分配形式和分配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地说,其价值包括: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为训练工人掌握必要技术所需的费用。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 经济规律
【答案】经济规律又称“经济法则”,是指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经济规律依一定的条件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经济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其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经济规律也就发生变化。经济规律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
(2)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和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社会大生产规律;
(3)在某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4)在某种特定经济领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它主要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变动关系,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变动关系的恩格尔定律等。
3.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
【答案】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是指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具体来说,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总
是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伴随而进行的。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原有的预付资本和积累的资本中转变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不变资本的增加必然要快于可变资本,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要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就要快于第二部类的增长速度,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优先增长。在技术进步以及山此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
4. 社会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
【答案】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为:
第I 部类产出中的Ic 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
换而实现。
第二部类产出中的II (v+m)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I (v+m)价值上表示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而其使用价值形态却仍然是生产资料; IIc 则在价值上表示第二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但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是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通过两人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耗费得到替换。
5. 国家信用
【答案】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国家的负债有内债和外债两种。内债是对国内的负债,外债则是对其他国家的负债。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发行国家公债。这是一种长期负债,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有的长达十年。政府发行这种公债,通常用于大的项目投资和建设。
(2)发行国库券。这是一种短期负债,期限在一年以下居多,一般是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等。
(3)专项债券。这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
(4)银行透支或政府借款。银行透支一般是临时性的,有的在年度内偿还。政府借款的期限一般较长,通常在隔年财政收入(包括发行公债收入)大于支出时才能偿还。
总的来说,国家信用的直接用途是弥补政府财政赤字。此外,也用于调剂财政年度收支的暂时不平衡。国家信用还可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讲,当需要刺激经济扩张或需要抑制经济过热时,可通过国家信用来筹措资金或吸收货币,以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
6. 二元经济
【答案】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还要加上人口数量压力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约束)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同时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种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 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出现的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7. 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来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中的总支出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8. 货币流通
【答案】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动。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二、简答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