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某节信息技术课上,李老师想让大家熟练地掌握“邮件合并”。邮件合并是在Office中,先建立两个文档:一个Word包括所有文件共有内容的主文档(比如未填写的信封等)和一个包括变化信息的数据源Excel(填写的收件人、发件人、邮编等),然后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在主文档中插入变化的信息,合成后的文件用户可以保存为Word文档,可以打印出来,也可以以邮件形式发出去。课上李老师首先为学生们展示了一封邀请函,邀请函的主题是即将进行的第十届金鹰节。同学们看到后,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在长沙举行吧?”“金鹰女神是谁呀?会是刘诗诗吗?”李老师听到同学们的小声议论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她只能开始讲解邮件合并的优点和操作方式。之后她为同学们布置了课堂练习任务,让学生自制一张家长会的邀请函。问题: (1)你认为李老师为同学们展示的“第十届金鹰节”邀请函,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2)你认为李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任务可以怎么改进? (3)你觉得李老师犯了什么错误?应如何改进?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某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室开会时建议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因此谢老师在“认识Photoshop”这一节课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首先,他打开了各种图片格式文件,给同学们介绍了Photoshop的特点和主要功能,让学生们熟悉该软件。接着,他提出“任务”,让学生们用Photoshop打开不同格式的图片素材,熟悉该软件。几分钟后,老师巡场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这项任务,有很多同学开始用自己带的U盘玩游戏或者听歌。谢老师觉得很沮丧。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使用的任务驱动法有什么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请给谢老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某老师在教学生使用Excel2003的信息技术的课程上,先让学生按照课本例题去操作,学会录入数据和进行数据计算。例题完成后再继续做练习题。一节课结束,老师发现虽然学生一直在做题,但是一般都是死板地照着课文一步步完成,没有学习热情,脱离书本也无法独立操作。该老师经过反思后,发现一节课不应该过多地强调技能锻炼,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老师重新设计方法,让学生制作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单。(1)将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老师引入话题,学生在已经掌握了Excel2003基本操作和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思考该如何制作成绩单。(2)遇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交流解决。(3)成绩单不拘泥于某一种格式,只要完成要求即可。问题: (1)该老师的这种行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2)修改后的教学方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中学之间的衔接关系?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在波分传输系统,我们将中心波长定义为下列那一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