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3)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2)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的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看,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3.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共产主义实现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彻底飞跃,人类从进入自由王国。

【答案】认为共产主义实现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彻底飞跃,人类从进入自由王国的观点是错误的。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们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

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3)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4)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所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共产主义仍然需要不断去揭示必然性. 不断向自由王国迈进。

4.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2)要真正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以下一些条件:

①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分工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提高熟练程度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分工同时也是对人的活动范围的限制,使人只能在某种职业中下作,只能孤立而片面地发挥某种方面的才能。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使这种旧式分工发展到极致,同时创造着消除这种分工的条件。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觉的旧式分工得以消除,人们摆脱了“奴隶般地服从于二分工”的情形。虽然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有分工,但这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

②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又是在生产劳动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维持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会不断缩短。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劳动时间将会大大缩短。人们只需要从事较少时间的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了。这样,他们就会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用来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极大地促进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而这种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5.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6.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答案】(1)思维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这四个方面。辩证思维的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一个重要观点。

(3)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

(4)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认识上,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各个部分的各种科学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个规定在总体中各占什么地位,各起什么作用。这就需要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或者思维的具体。

7.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并进一步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案】(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