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社会形态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 社会改革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3. 理想与现实
【答案】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②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 ③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总之,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
4. 时间
【答案】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这是指时间只有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一个维度。在科学和日常语言中,经常使用“过去”、“现在”、“未来”、“短暂”等词来表示时间关系。
二、简述题
5. 实践的中介
【答案】实践的中介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必须借助的各种形式的工具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工具是适应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就实物构成来看,实践的工具可以分成两类: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从手工工具、畜力到机器系统和动力系统,都属于这种实践工具。这一部分实践工具的共同特点,是强化了人的某一方面的体力,放大了人的某一方面的功能,从而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导体而发挥作用。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下具系统。
从传统的望远镜、显微镜到现代的自动探测器、遥感装置,从机械计算器到电子计算机系统等,属于这类实践工具。这一类工具是人的感官和大脑的放大,对它们的使用突破了人的感官和大脑的自然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主体接收、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评述
作为实践活动的工具系统并不是互相外在的,而是在人类实践中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中介系统。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客体为基本框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6. 请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1)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从内容上讲,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3)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7. 如何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正确发挥,是以能否遵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人们如果根本无视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作用,不仅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注定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2)要认识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8.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案】(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市场经济是指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是商
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②侧重点不同
市场经济侧重于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侧重于经济形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其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
③产生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市场经济,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才形成了市场经济。
(2)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9.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该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指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也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它们有时甚至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它们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有借助于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指人民群众、主要是劳动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另一方面,指劳动阶级和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应归功十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完全一致的。
三、论述题
10.结合实际论述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性。
【答案】(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由于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因为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②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认识能力及其立场、知识水平、观点、方法的制约。因此,认识过程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