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对于歧义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研究,涉及到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甚至认知心理学中几大重要的理论争论。因此,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便是歧义词汇的歧义消解过程的研究。时至今日,我们习惯上把词汇歧义消解的过程分成先后连续的两个部分:词汇意义通达与整合。而在这两个过程中,各大理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语境效应和词频效应如何起作用以及在词汇意义通达阶段是否起作用。围绕这一问题,目前有五个具有影响意义的有关词汇歧义消解的理论模型: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顺序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模型和语境敏感模型。最初的多重通达模型认为语境和词频这两个因素都不能直接影响歧义词的加工;选择通达模型认为是语境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而顺序通达模型则认为词汇的相对意义频率起作用;后面两种模型都认为语境、相对意义频率均影响歧义词汇的消解,但作用方式和重要程度不同。同时,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们也开始关注大脑与语言认知的关系,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两半球语言加工机制也逐渐成为心理学和语言学探索的重点问题。目前,在方面大脑两半球语言机制的研究,主要以拼音文字为主。而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因此,对大脑两半球的汉语研究,可以补充研究者们对语言的认识。本实验探讨汉语歧义动词歧义消解的时间进程及大脑两半球的差异,采用半视野速示技术和启动方法,具体包括两个实验。被试为陕西师范大学30名大学生,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句子语境呈现在被试的视野中央,探测词在SOA为100毫秒、300毫秒、500毫秒以及700毫秒时随机呈现在左视野或右视野。结果发现,(1)当SOA为100毫秒时,探测词出现在左视野(右半球)时,与语境一致的歧义词的主要意义被激活,与语境不一致的次要意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激活。探测词出现在右视野(左半球),只有与语境一致的歧义词的主要意义被激活。 (2)当SOA为500毫秒时,探测词出现在左(右半球)、右视野(左半球)时,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都得到激活。结果表明:(1)关于歧义动词,歧义消解的整个时间过程中,其意义相对频率、歧义词所处句子的语境,两个因素同时制约着歧义词的歧义消解。(2)大脑左、右两半球中,左半球有明显的优势。(3)本实验的数据结果,支持语境敏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