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郑州大学商学院801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险投资
【答案】风险投资是指风险资本的运营,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值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的特点是:
(1)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
(2)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井主动承担高风险;
(3)在投资的同时也往往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
(4)具有资本主动推出的要求和机制,一般是在投资成功并获高利后回收资本,再转向其他风险投资项目。
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并且不会持续留存在某一企业。风险投资有助于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够优化资本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且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就业,有利于经济发展。
2. 国家经济安全
【答案】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2)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3)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支付危机; (2)险; (3)安全和贸易被控; (4)资源被侵害; (5)信息和技术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己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 创造性毁灭
【答案】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
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一法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形式。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4.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目标;
(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下具;
(3)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包括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5. 货币乘数
【答案】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和。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r c 为现金一存款比率。
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CM +D,同时,引入基础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二、简答题
6.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即资源的配置。正是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价格高的因而也是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投入,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
(2)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商品价值量又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例而变化。这样,那些技术水平高、生产管理好,从而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其单位商品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少,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 反之,较多的个别价值只能较少地或者不能转化为社会价值,结果,有一部分劳动消耗因得不到补偿而亏本。商品生产者为了多获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的价格。这不仅对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而且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各不相同,他们的竞争能力也存在着差别,在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下,他们的发展也会不同。那些生产条件好、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商品生产者,就会获利多、发展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越来越富裕; 反之,则会获利少,甚至亏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越来越贫穷,直至破产。可见,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7. 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案】(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