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政治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1)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党制

【答案】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竞选中获胜的一党,执掌政权,成为“执政党”或称“在朝党”:而在议会选举中没有取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竞选中失败的政党,成为“反对党”或称“在野党”。而“反对党”的存在并不以反对政府,推翻现政权为宗旨,而是以合法监督政府、制约执政党的活动为己任,并充当现政府的后备政府,在执政党陷入政治危机时取而代之,从而使整个国家机器正常有序地运转。两党制仅仅描述的是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现象,并不是说这个国家内只存在两个政党。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除了在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两大政党外,还存在一些小党。两党制主要有两种典型模式: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2. 国际政治

【答案】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

①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问,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②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③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3. 政治改革

【答案】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的特点有:

①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

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③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④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⑤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⑥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⑦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4. 亨廷顿

【答案】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他最著名的观点是有关于政治体系制度化的四个指标。按照西方政治学家的看法,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趋向,必须确立一个衡量座标。亨廷顿则特别强调政治制度化的作用。亨廷顿指出一种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可用四个指标来衡量:

①适应性,即政治体系能否应付环境不断变化的挑战,从而得以存活和延续;

②复杂性,即政治组织是否在结构上高度分化,并在功能上实施隶属关系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的专门化分工;

③自主性,即政治系统能否独立于其他社会力量或社会活动而运作,程序合理,决策果断,令行禁止;

④内聚性,即政治体系是否具备共同意识,在总体上做到团结协作、步调统一。按照亨廷顿的理论逻辑,用上述指标来衡量,西方政治制度无疑是最完备、最成熟的理想模式。

5. 半总统制

【答案】半总统制是指一种既有总统制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典型是法国。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法国在戴高乐的主导下建立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新的政体,其特点是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但不直接管理政府工作,总统有权任免一名总理并由总理领导政府的口常活动。但总理和政府又须向国民议会负责,国民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得向总统提出辞职。此外,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也属于半总统制政体。

6. 民族自决权

【答案】民族自决权的主体包括三种:一是处于殖民统治之下、正在争取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民族; 二是处在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下的民族; 三是主权国家的全体人民。对于单一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是指单一的民族;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是指一定领土范围内多民族构成的整体。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享有与同一国家内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但一般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不是民族自决权的主体,个人也不能因为属于某一民族而随意主张所谓的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于受殖民统治或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下的民族来说,民族自决权就是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或恢复独立主权国家的权力。对于已经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整体来说,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不存在这种意义上的民主自决权,他们享有的是属于国家主权范围的民族自治权利; ②民族自决权指各民族国家有权不受外来干涉地决定其政治地位,自由选择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自由追求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自由处置其自然财富和资源的权利等。

二、简答题

7. 列宁把国家消亡的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请简要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内容。

【答案】列宁认为国家的消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阶段

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无产阶级队拓不断扩大,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

(2)社会主义阶段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就需要国家和法律。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的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3)共产主义阶段

到了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阶级差别消失了,分配领域里实行“按需分配”,因此就不需要法,也就不需要国家了。因为“按需分配”表明:

①人变了。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劳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发展趋势。这样,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消灭了。

②人对劳动的态度变了。劳动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特别是人们都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都能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

③人与人的关系变了。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为私利的竞争了。由公共生活规则代替了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都习惯地、自觉地遵守生活规则,因而,无需国家强制,无需暴力,也就是不需要强制性的国家机关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就会自行消亡。

8. 比较分析政治、政治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答案】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而政治科学就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它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

(1)三者的联系

政治、政治学、政治科学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都以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为主要内容。

(2)三者的区别

政治描述的是以利益为基础、以公共权力为核心、以权利保障为追求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这种关系的学问的统称; 政治科学是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导向的研究政治关系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