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论述题

1. 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答案】随着网络微博客平台的开启,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所构成的思想团体开始了积极的微博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传统新闻范式受到冲击和修正,瀑布模式中的传播等级被碾平,信息水簇出现倒流,民意自下而上的蒸腾变得可能,这些转变在一系列微博事件中得到了证明。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点:

(1)社会系统的发展变迁:社会分层加剧、利益诉求多样,社会舆论呈现躁动表征,传媒公共性需求凸显。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段经济高度发展期之后,中国的社会系统开始经历深刻变化:首先,传统的生活方式、制度和价值观被打破,而新的生活方式、制度和价值观尚未建立,价值观取向纷乱、杂芜,公众在选择上面临仿徨甚至迷失; 其次,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利益的不断重组,这同时带有很大的不规范、不公正和偶然性:既得利益者没有安全感,失意者则有失落和不公正感,社会分层的加剧,以及各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增多,使得社会面临“断裂”压力; 此外,在迅速发展的经济下,公众开始从一元的温饱追求转向多元的利益诉求,这一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教育水平、组织手段和通讯能力的提升,公众采取集体行动来获取利益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这些原因致使社会舆论呈现“躁动”表征,多元的话语表达变得现实而迫切,作为社会现实建构主体的传播媒介能否体现公共性、并且提供准确及时的公共信息和宽容畅达的公共话语空间,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

(2)媒介系统的发展变迁:技术变革加剧、信息结构多元,跨越传统传播中介、直接对话成为可能。

随着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加剧,信息结构日趋多元,或可发展成以萨托利所言“相互争衡的‘传播媒介多元主义状态”,,其理想效果是大众传播系统因为权力分散性和多元制约而被中立化,公众舆论的独立性因而变得可能。

微博的出现和扩散,首先是对个体传播力量的肯定与整合,低门槛的进入性和由此带来的信息的使用、传布与生产,使得传统传播等级秩序中传受双方的角色发生转换,个人的信息权力由此增加、作为紧缺资源的话语权得以弥散。其次,微博客“使个人拥有了把个性化的体验向广大公众传播的力量,在其不断以各种方式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私人空间变成了公共性的,而部分公共空间又被私人化了”。微博主开始以个人表达促公共讨论,用私域之平台,促公域之向善,并且使得“从前作为受众的人们”成为了政治对话的潜在贡献者和政治舞台的潜在行动者。因此,“思想团体”微博客这一新的中介角色的功能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传统信息水潭中重要的中介角色一一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生产范式,传统的主流传媒开始认真回应和对待传统新闻生

产意义上的“另类”议题与事实,努力缩小新旧媒介之间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知识以及社会现实的差距。这样,由舆论领袖主导、普通公众参与构建的多元政治和社会话语得以扩散,底层水潭与上层水潭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成为可能。

(3)变迁与话语:“思想团体”推动私人话语的整合与公共话语的运行,传统媒体在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寻找空间。

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可为和网络公共领域形塑的开始,公民社会的语境在互联网场域中具备了讨论的可能性。在公民社会中,存在着三个基本主体,即私人、国家以及民间力量,公民社会的话语权也体现为这些主体对话语“资源”与话语“力量”的追逐与占有。其中,私人话语是公民个体的话语,它表达的是私人性诉求,是私人愿望、情绪与意志的呈现,私人话语的表达权和表达能力是公民实现自身公民资格的基本要求与条件,也是确认公民是否具有公民技能的基本尺度。国家话语是国家意志的表达,通常以意识形态的力一式居于社会的主导,它本质上是一种阶级意志与社会意愿的混合表达,阶级意志服务于特定的阶级,社会意愿折射的则是社会公共需求。而所谓的“公共话语”,其本质是社会民间诉求的表达,既去除了国家话语的阶级性,又摈弃了私人话语的私利性,表现出更多的公益型和集体性。

(的从社会以及媒介系统变迁与三大话语之间的博弈关系来看,网络微博客传播首先为私人话语的运行提供了平台,私人的话语实践虽然大多表现为分散的、私人性质的意愿和情绪,但实际的效力却往往表现为“民意”对社会时局的“冲击”,同时也是形成社会舆论、促使民意蒸腾的基础。其次,由一大批知识公众所构成的“思想团体”的微博运用,使得公共话语的运行成为可能,这一团体在具体的实践中,擅长用“集体”的力量把要表达的诉求推到社会的前台,倾向于把社会的公共意志上升为社会的主题话语,并借助“集体行动”的压力效应,实现话语的攻坚、推动民意的蒸腾; 在私人话语的冲击和公共话语的压力之下,代表着国家话语的体制内媒体受到撼动。由于国家话语本身就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双重维度,即一方面,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在对话语实施领导权的同时还负有社会性责任,即维护话语的公平与正义需求。因此,传统媒体在话语表达上便会呈现出公权色彩凸显和社会性底蕴增强的必然趋势。

2. 举例说明1990年以来,我国新闻媒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宣传改革、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1990年以来,我国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以“团结、稳定、鼓劲”为基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宣传改革、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89年末起推出连续报道“奉献者之歌”,采用通讯、特写、录音访问等多种形式,讴歌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和无私奉献精神。中央电视台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天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看今朝》,共50集,用大量的事实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1991年夏季,我国华东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取得了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中央及地方各新闻媒介在此期间作了大量的报道,有力地配合了抗洪救灾工作,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人民日报》利用报道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抗洪救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应当发挥的作用,都及时作了有针对性的报道和评述。中央电视台除每天利用电视的声画结合的优势为全国人民通报灾情外,将重点放在着重反映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反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支援灾区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上,通过大量的具体生动的事实的报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也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重大的体育报道中。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掀起办好亚运会、当好东道主的活动。新闻界一马当先在亚运前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人民日报》早在1989年4月就发表长篇通讯《我的中国心》,报道了全国人民对筹办亚运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从亚运会开幕前500天开始进行亚运宣传,使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举办亚运会的重大意义。距亚运会开幕300天时,《体育新闻》节目推出《亚运纵横》栏目,播出新闻600余条,介绍了亚运村和各比赛场馆; 8月份,《新闻联播》播出系列报道《我为亚运添光彩》,使这一亚运口号在全国广泛流行。《亚运之光》栏目每天报道一个省、市、自治区的亚运火炬传递活动,全国反映了4路火炬在中华大地上传递的壮观景象以及各地的突出成就,把全国人民喜迎亚运的宣传推向高潮,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亚运会作为首次在我国举行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它的成功举办不仅向亚洲、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形象,而且也为我国的新闻宣传报道,尤其是体育方面的宣传报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第27届奥运会,中央及地方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都派记者,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报道中,坚持以我为主,宣传中国队的优势项目、拿金牌的项目,充分反映升国旗、奏国歌时的动人场面以及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的拼搏精神。

3. 试述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

【答案】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其产生及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唐代的官报

在唐代,由于实行藩镇割据、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与中央传递信息,也同时了解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就出现了一批进奏院状报、报状等,“邸报”的说法来源于宋朝人对官报的称谓。唐朝人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邸报”的较早、较详细的记载。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唐嘻宗时期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的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此外,这些报状还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