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03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行政管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基本特征和重大弊病。

【答案】(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①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国家继续完成被战争中断的现代化、工业化事业,重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新路。

b.20世纪20-40年代的苏联,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

总体上看,苏联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工业化,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增强了实力。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941-1945年,苏联用四年时间和盟国一起共同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在国际上,苏联联合美、英、中等国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在国内,宣传动员并且组织军民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法西斯军队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打击,终获全胜。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一场决定人类走向进步还是倒退的殊死搏斗。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作为世界两大强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亚洲的推进,在东欧、东亚出现了十多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随即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2)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治,人权。

①政治方面:

a. 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b.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c. 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d. 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②经济方面:

a. 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

b.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c. 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d. 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

e.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思想文化方面:

a. 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b. 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

c. 公共舆论一律。

(3)重大弊病

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专权,经济上管理过死,总体效益差,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对外关系搞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由于既存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能力。

2. 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木原则?

【答案】(1)认清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而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的社会主义理论。

②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联系与区别。

③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①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

②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③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④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⑤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 ⑥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应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各国、各地区共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不能把某一地区的个别经验、特殊经验当作适用于各国、各地区的普遍经验。本着这一原则审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

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地进行革命和建设,其中首要之点在于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

(2)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①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之时,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仍然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基于上述信念,他们著成《资本论》等不朽之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还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从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时,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依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严谨的论证,提出了著名的帝国主义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他强调共产党人应当从中看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坚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信念。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首先在俄国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③在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则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必将推倒三座大山,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创建了人民共和国,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④苏东剧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众多国家的共产党人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念,才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与振兴的中流砒柱。

(3)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它的基本原则,坚持它的世界观、方法论,即坚持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气息的科学理论,绝非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加以坚持,绝非不分时间、国度和具体情况,简单重复马克思、恩格斯等领袖人物所说的话、所做出的论断。

②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区分他们的哪些论断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和各国共同经验的总结,哪些仅仅是针对某些国家、事件、人物的具体情况讲过的话。对于前者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对于后者没有必要不看具体对象、不加分析地到处照搬。

③实践中会出现许多前人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后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前人未曾提过的新观点、新看法和新理论。

(4)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①列宁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a.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提出以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b.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论断;

c.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苏维埃共和国的设想;

d.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暴力革命与和平手段推进革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