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公共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益分配
【答案】利益分配是指国家与项日承担单位之间、单位之间以及承担单位中个人的利益情况。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就会损伤承担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导致项目合作破裂。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2. 思想库
【答案】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3. 描述统计
【答案】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4. 精英决策
【答案】精英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政治系统都分为两个阶层一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精英分析的核心观点在于,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因此精英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的,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大众的需求和意愿。
5. 支持联盟
【答案】支持联盟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的驱使,也是共同知识和信仰使然。这些集团以他们的共同价值和信仰为基础加入政策的争论中,对解决方案进行竞争和妥协。
6. 多角度分析
【答案】多角度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以获得对政
策问题的看法及解决的途径,是一个集成型的综合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于那些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可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说明其功能。
7. 政策影响
【答案】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8.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 其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这一途径以韦瑟利和利普斯基的《基层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缺乏一个统一的模式,其中有对照意义的是这样两个分支流派:一是以爱尔莫尔为代表的,在政府组织内部,从“草根”(基层)角度来探索政策执行的效率问题,学术界称之为“基层官员的权力观”; 另一分支以约恩和波特为代表,彻底抛弃了传统官僚科层组织的执行观,从多元行动者的互动角度来研究政策的执行过程,学术界称之为“执行结构研究”。
二、简答题
9. 简述标杆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的试用模式。
【答案】标杆管理的程序在各种组织中的应用,并不因为是公部门或私部门而有太大的差异。标杆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的试用模式为:
(1)决定哪个单位或流程将会是比较的标的物;
(2)找出衡量成本、品质及效率的指标;
(3)针对每个标杆,找出表现最好的其他单位;
(4)衡量这些表现最好的单位之表现;
(5)衡量或界定自己的组织与最好的表现者之绩效落差;
(6)决定缩短落差的行动方案;
(7)执行方案并追踪考核。
10.简述政府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八大重要因素。
【答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反映的是这样一种人力资本的管理理念:人是组织的重要资产,其价值可以通过投资得以强化; 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本管理政策和措施的设计、执行及评价应当依据这样的标准进行,即最大限度地帮助组织达成使命、实现目标。对于公共组织而言,应如何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对此,美国审计总署曾提出政府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八大重要因素:
(1)对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视和政治承诺。政府机关的领导者将人视为机关绩效的能动力量,承认从战略层面管理人力资本的必要性,鼓励和支持将人力资本的管理与组织目标进行整合。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依据如何更好地支持机关实现日标来进行,各级管理者都积极支持这些观点并为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负责。
(2)人力资本管理部门的角色。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与机关的领导和直线管理者合作制定战略和规则;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为满足机关眼前和长远的发展需要,实现功绩制的基本原则和其他国家目标而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的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要为组织内部的顾客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性和咨询性的服务; 机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承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服务机关和人员有效实现机关使命方面的重要作用。
(3)整合与联盟。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要支持组织的绩效目标,机关要从组织变革的角度审视人力资源措施,发现人力资源措施的优缺点。
(4)人力资源决策要以事实为依据。涉及人力资本管理的决策要建立在完全、有效和可靠的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之上。资料、信息的收集要及时。
(5)有目的地投资于人。机关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策略要符合机关战略和年度规划的需要。在这方面投资的目标和期望应该明确和透明。要对投资的效率进行监控,对投资的效果不断地进行评估。
(6)机关制定的人力资本措施要符合组织的要求。机关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满足其特定的使命要求。在现行的法律、规则下,尽可能地采取一切必要的管理行动。要尽可能地寻找强化人力资源作为竞争优势的机会,消除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
(7)授权的包容性。要授权各级管理者、团队和公务人员,使他们有完成计划日标的必要权力,鼓励创新和解决问题。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时,机关的领导者要听取各级公务人员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沟通。机关的工作要充分考虑不同员工的需要,努力消除产生工作场所冲突的因素,并且能够保证工作场所的冲突得到公平和有效的解决; 要创造一个宽容、和谐的工作环境。
(8)将个人、单位的绩效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与传统的那种层级的、过程导向的组织文化不同,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组织文化是结果导向的。个体的绩效管理完全与组织的目标相整合,并以此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管理者是透过绩效管理体现责任。组织的奖励体系着眼于实现组织的目标、鼓励创新以及支持组织绩效持续的改善。
11.政策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政策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效能:效能是指某项政策达成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将实际达成者与原定的预期水准相比较,以犷解政策是否产生所期望的结果或影响。效能所涉及的含义并非政策是否按原计划执行,而是政策执行后是否对环境产生期望的结果或影响。
(2)效率:效率是指政策产出与所使用成本间的关系,通常以每单位成本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化或每单位产品所需成本的最小化为评估基础。效率可分成两大类:技术性效率与经济性效率。
(3)充分:充分是指政策目标达成后,消除问题的程度。虽然有的时候政策目标的设定,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