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与国际政治专业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现实主义
【答案】现实主义是指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这一解释,恰恰说出了国际政治的一个最显著的现实。正是由于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的“现实”有最直接的联系,因此它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和外交决策者的青睐。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
2. 石油危机
【答案】石油危机是指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3. 第三方介入
【答案】第三方介入这种模式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按照这种模式的假定,由于国际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傲慢、自大、不理性、不信任和不沟通,因此国际组织可以作为冲突方之间的调节者或第三方,发挥促进和平的作用。作为冲突的一个非参与者,国际组织可以澄清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放方法,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双方的理性对话与沟通,甚至可以解诀争端。然而,由于很多国家不愿意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解决,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并不具有普遍性。
4. 民族自决
【答案】民族自决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而这些决定不得为他国或其他政权决定。一般来说,此主义来自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两大世界人权文件皆在第一条明列民族自决原则:“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他们凭这种权利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虽然前述两大文件在第一条之后所列举的较偏向个人的人权,但第一条民族自决原则也成为民族权(或称集体权)的基础。
5. 国家安全
【答案】国家安全是指属于国家的基本利益的范畴,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6. 区域主义
【答案】所谓区域主义,就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各个国家强调彼此合作的价值,并且为之做出各种努力的倾向。这些努力包括形成共同的区域意识、扩展相互交往的层次和采取统一的政策行为等,其核心是形成一套区域性制度安排。区域性制度安排的构建过程就是区域化。例如,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制度安排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成为欧洲区域化的核心内涵。冷战结束后,区域化与全球化成为并行小悖的两大发展趋势,不仅欧洲一体化运动如火如茶,北美和亚太的区域主义也方兴未艾,其标志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功组建。
7. 无核武器世界
【答案】无核武器世界是指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一个设想。奥巴马的“无核武器世界论”主张主要包括:①美国采取实质性行动,致力于无核武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为此,美国将结束冷战思维,减少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战略中的作用; ②立印与俄罗斯谈判,新《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在2011年2月正式生效,取代于2009年12月5日到期的条约; ③迅速采取措施批准《全面禁比核武器试验条约》; ④寻求一项可核实的停止生产裂变材料的国际条约; ⑤推动国际民用核能合作,促进国际核燃料库概念; ⑥在四年内在全球回收不处于有效监管的核材料; ⑦明年在美国召集世界核安全峰会等。
8. 斡旋、调解、仲裁
【答案】①斡旋是指通过中立的得到争端各方信任的机构或组织改进沟通渠道,澄清问题,收集事实,促进各方的和解。②调解与斡旋相比,是一种更为正式的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第三方不仅谋求澄清问题和促进各方的沟通,而且还谋求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③仲裁的模式是指冲突各方同意第三方就它们的争端提出有约束力的解诀办法。当然,如同国际法庭的判决一样,这样的方式并不是一种流行的方式,因为国家通常不愿意由第三方决定它们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二、简答题
9. 国际关系行为体有哪些类别?
【答案】国际关系行为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1)国家行为体
国家行为体主要是指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这种国家的产生,确切地说是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
①主权国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a. 国家拥有主权,是主权行为体(sovereignactor );
b. 国家拥有一定的政权组织,特别是中央政府;
c. 国家统治着一定的居民和一定的领土;
d 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代表并保护着这些居民。
通常,人们认为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组织是现代国家的四个要素。国家失去其中的任何一项,就不成其为国家了。就现代国家而言,人们往往还强调认同与忠诚,认为国家辖下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国家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国家包括三个要素
a. 思想观念,以人民的情感为代表,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之中;
b. 自然要素,包括领土、人口和经济资源等;
. 制度因素,包括规制、法律、政府决策结构等,这些东西构成了国家的秩序。
③从政治职能来说,国家所起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a. 在其统治区域内维持社会的稳定,控制暴力的发生;
b. 自由和自主地分配国家的资源;
c. 作为国家内部大多数人民认同的核心。
在国家的基本特征中,主权是国家所独有的属性。国际关系中的其他政治实体也可以拥有领土、居民甚至政权组织,但不可能拥有主权。只有国家才拥有主权。主权可以说是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最本质的属性。
(2)非国家行为体
活跃于世界舞台的还有各种不同的非国家行为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际组织。广义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问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此外,非国家行为体还包括国际政治运动、种族集团、宗教组织、政党及其他政治组织,甚至包括个人。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亦发挥着活跃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十分重大的作用。
①政府间组织
政府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这种组织可能是国家的联盟,也可能是国家的联合体; 可能是地区性组织,也可能是全球性组织; 可能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也可能是基于经济或民族宗教目的等。总之,参与政府间组织的国家,都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力量所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可以说必须有三个要素:a. 成员国之间要有合作的政治意愿,这是国际政府间组织能够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b ,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这是保证组织稳定性的条件; c. 组织要有一定的运作机制,包括组织的宗旨、权力、职能、活动方式和议事规则,这种运作机制可以体现组织的某种自主性。通常,组织的这三个要素是体现在一定的条约、协定或章程中的。这些条约、协定或章程,构成了组织的基本制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