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③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 实践

【答案】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

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4. 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 :V o

5.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案】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兔。

二、辨析题

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题中观点表述正确。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a.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b. 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c. 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d.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b.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

b.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问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3)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7.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乘」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8. 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答案】错误。

(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9. W-G-W 与G-W-G 在本质上是两个相同的公式。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商品直接流通的基本形式是W-G-W ,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