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观主义理论
【答案】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m )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或者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应有的题中之议。其内涵为: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新闻报道将客观世界如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其作用在于将个人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将事实和意见分离。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尽量避免报道中的个人偏见; 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2. 纯新闻
【答案】纯新闻(StraightNewsReport )又称客观性报道,指迅速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它是西方各国报纸常用的新闻表现形式。
3.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4. 社长负责制
【答案】社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社长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报社工作。一般而言,社长更多负责具体业务,党委书记分管党委、人事和纪律监督。总编辑负责每日的报纸出版; 总经理负责广告和其他经营、财务收入; 秘书长管理行政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对外联络。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三者分工明确,尤其突出经营地位。目前,各报业集团和南方(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多采用这一模式。
5. 媒介生态环境
【答案】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
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6. 新闻书
【答案】新闻书的发行周期比手抄新闻长,但它沿用了古代印刷书籍的办法,用铅字印刷,可以大量地发行。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行。新闻书在市场上设摊公开发售。内容以政治、军事为卞,兼有商业行情。出版者多为印刷商,以印刷其他书本为主,附带出版自己编写的新闻书。
7. 新闻失实
【答案】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因果不符。就其性质来说,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是指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 有的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 也有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造成的。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8. 信息量
【答案】扩大信息量是近年来许多新闻媒体努力的方向。计算信息量的方法有按版面上的新闻稿件条数来计算、用新闻所提供事实的单元来计算等。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事物变动的影响力,事物变动的规模和空间,事物变动的速度,事物变动的可能性概率等。
9. 新闻活动
【答案】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如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这些都可以算作新闻活动。
10.客观性报道
【答案】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 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 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 运用引语; 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11.手机出版
【答案】手机出版是指出版社以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信息发布、宣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的新型出版形式。在这里,出版社是内容提供商或文化事件发起者,而移动通信设备则成为新型传播渠道,它带给受众信息和广告发布的双重功能。目前手机出版最活跃的领域是手机小说。
12.舆论引导
【答案】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13.《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14.魔弹论
【答案】魔弹论又称“枪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刺激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喇激一反应”论(S-R )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15.新闻法规
【答案】新闻法规是国家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规则。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法律形式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规范。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多数国家都采取此方式; 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 ③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的法律条款中,在日本、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