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劳动经济学 考试科目: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试题编号:416
劳动经济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统计性歧视:指企业为了对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进行评估,其利用这些求职者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一般性信息来帮助企业完成这一工作的现象。如果这些群体特征成为企业雇用决策的组成要素,那么即使是在不存在个人偏见的情况下,统计性歧视也可能会出现。统计性歧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同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越差,则运用群体所带来的成本就越高。
2.教育的信号模型:指描述雇主采用教育信号筛选求职者的一种模型。一位雇主在准备雇用工人的时候,实际上永远不可能完全搞清楚任何一位求职者的实际生产率,因此,在很多时候,雇主常常根据他们认为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同时又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标志或特征来进行人员的筛选。这些标志或特征包括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等。其中有些标记是可以自行改变的,如年龄,而有些标志则是劳动者本人可以争取去获得的。这些能够被获得的标记就被称为信号。目前关于高等教育问题在世界上还存在一些争论,争论之一就是针对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能够带来较高的工资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高等教育投资确实提高了被投资者的生产率;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高等教育本身并没有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它却表明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即高等教育只不过是一种高生产率的信号而已,它表明,能够完成高等教育的人通常是生产率较高的人。尽管纯粹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信号的观点值得推敲,但是这种看法对于我们理解雇主将是否完成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筛选求职者的手段来说,却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即使雇主不采用教育信号来作为筛选的依据,他们也必须寻找其他手段来辨别求职者的生产率高低,但是使用任何一种辨别手段都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并且每一种手段所得出的结果的准确性也会有高有低。因此,如果高等教育能够以较高的概率表明持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确实比持有高中文凭者的生产率要高,那么,雇主利用大学毕业文凭作为筛选工具可能确实是一种既简单明确而且预测准确率也比较高的好方法。
3.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定理的内容是:其他条件相同,在下述情况下,某类劳动力的需求具有很高的自身工资弹性:①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②可以容易地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类劳动;⑧其他生产要素供给有弹性;④该类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高。由于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约翰·希克斯与此定理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定理用上述两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
4.隐形失业: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灰心丧气工人”;第二种是指就业不足现象。“灰心丧气工人”是经济萧条期间因找工作太难而放弃寻找工作的努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工人,他们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是愿意工作的,但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后属于非劳动力人口,在各国政府的失业统计中均不计算在失业者之列,因此,经济学家称这部分人口为“隐性失业人口”。这个概念隐含的意义是,公布的失业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状态,如把隐性失业考虑在内,失业人数将上升。隐性失业的第二个含义常用于分析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就业情况,这些国家的就业特征是,工资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国家虽已实现充分就业,但大量就业人口的工作量不饱满,产生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
5.劳动力参与率:正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占劳动资源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参与率=(在业人口+待业人口)/劳动资源总数×100%
劳动力参与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发达程度。影响这一指标的重要因素是劳动资源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人数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劳动资源中受教育的人所占比重上升。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参与率有稍许下降的趋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比较劳动力供给的时间—闲暇选择模型(劳动-闲暇选择模型)与家庭生产模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