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学、 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发展。

【答案】行为科学学派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①下人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不是经济人。他们有必须加以满足的物质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②管理者应重视协调人际关系。领导的责任在于提高工人的“士气”,增加工人的“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日的。为此,要改变传统领导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③企业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人生来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是人最原始而基本的物质性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的社会环境、安全的住所,稳定的职业、较好的职业、较好的福利、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人身、职业安全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并希望通过自己付出情感得到别人的友谊和爱;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指人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的需要。

②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需要的发展逐层递进。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③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④高层次需要和主导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激励意义。

(3)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一保健理论”。

双因素,即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对工作的不满情绪,处理得好可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

根据双因素理论,管理中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防止员工的不满情绪带来的负激励,更要注意使激励因素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忌把激励因素降低为保健因素。

(4)X 理论和Y 理论。

X 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为:多数人生来懒惰,不愿意负责任,只有少数人勤奋,有责任心; 多数人工作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满足,企业主为获得最大利润,工人为追求最高报酬; 个人日标与组织

目标是相矛盾的。大多数人具有上述特点,只能是被管理者,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成为管理者。

Y 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自动人”。该理论认为:人天生勤奋,每个成熟的人除有物质和一般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才华,发挥潜能、做出成就的愿望,人只有在实现了自己这种愿望时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表现得主动、有自制力和有创造性。

2. 有哪些关于职业发展的理论? 请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生涯规划。

【答案】(1)职业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

①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六种类型:

a. 现实型。现实型的人喜欢对事情、工具、机器、人、动物等进行摆弄操纵。这种类型的人最好是以能使他们面对明确具体的任务的环境去进行工作; 建议让他们去从事需要技巧或不要技巧的体力活、工程性工作、室外的保护性工作等诸如此类的职业。

b. 智力型。智力型的人是通过对智力运用和对思想、文字以及信息符号之类的操纵,来处理和应付生活的。这类人对于那种使他们面对需要高度抽象与创造能力的任务环境时能够十分适应,如鱼得水; 建议他们去搞科学、各种教学工作或写作著述这类职业。

c. 社交型。社交型的人是靠选择需要利用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对别人的兴趣才能完成得好的任务,来对待生活的。这类人在那些需要他们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描述的环境里最能适应; 建议让他们去干像社会工作、律师、牧师、某些类型的教学工作以及需要对别人进行组织的职业。

d. 常规型。常规型的人应付生活的方式,靠的是选择为社会和习俗所赞成的目标与工作来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任务。这类人最能适应要求对各类信息进行系统的、常规式的处理的环境; 建议他们去做会计、各种办公室事务工作及行政管理这类职业。

e. 创业型。创业型的人靠的是选择那些能使人表达出高度的活力、干劲、激情、冒险精神和主宰力的日标与任务来处理他们的生活的。建议让他们选择推销、创业家、管理人员、政治与外事活动家等诸如此类的职业。

f. 艺术型。艺术型的人是那些利用感情、直觉和想象力来创造出艺术形象或产品的人。这种人若能置身于要求人们通过他们的审美力、感情与想象力去解释或创造艺术形式的环境中,最能游刃有余,一展所长了。建议让他们去从事写作、美术和表演艺术等这类职业。

②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该职业发展理论的内容是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一个时期:

a. 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如医生、司机、飞行员、警察、军人、演员和售货员等,充满了新奇、好玩之感,幻想着长大之后的职业角色。此时期职业选择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b. 尝试期。11岁到17岁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地成

长发育和变化着,有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道德,但不仅限于此,更多地和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 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c. 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将步人社会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和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密切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角色。这一时期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③苏波和波恩职业发展过程六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职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们的自我概念与外界环境的现实合为一体的过程,而驱动这一过程的根本性动机就是人们自我概念的实现与完成。

a. 探索期:自我概念在童年及青少年的发展。

b. 现实测试期:从学校转换到工作岗位及早期工作经历。

c. 试验与实验期:试图通过勾画出一种(或儿种)职业道路,来实现自己的自我概念。

d. 立业期: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实现并改变自我概念。

e. 守业期:保持并继续实现自己的自我概念。

f. 衰退期:随着职业角色的终结,对自我概念进行新的调整。

(2)职业生涯规划

这个规划包括个人自我评价和选择职业道路两个方面:

①个人自我评价。如:思想成熟、为人诚实、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能够同他人一道很好地工作、吃苦耐劳、学习能力优、事业心强

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且广泛,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人才责任感强,热爱集体,助人为乐,能格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具备奉献精神。

态度认真,开朗活泼,热情真诚,团队意识强,吃苦耐劳,时间观念强,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②选择职业道路。如:选择横向职业道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我们广大的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面对这种形势,我选择横向职业道路,先就业在择业,先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再追求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略。

3. 企业并购的动机及理论有哪些?

【答案】企业并购的动机及理论主要有:

(1)谋求协同效应与效率理论

①协同效应(Byncrgyeflect ),是指两个企业组成一个企业后,其产出要大于原来两个企业的产出之和,即“1+1>2”的效应。

②效率理论(efficiencytheory )认为,企业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