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含义
①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②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关系
①相互依存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这样如影随形、相伴共生的。
②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和程度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3)意义
①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是真理具有无限发展活力的内部源泉。
科学认识的发展证明,真理的不断具体化、丰富化,总是表现为不断地揭示出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真理的规定性。真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发展过程。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是不断深化和扩展,真理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②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的表现。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和可能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
性,又称无限性或绝对性。但人们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这是思维的非至上性。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这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但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真理的发展。
2. 价值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该如何完整认识?
【答案】(1)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 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
(2)作为客体可以是物质性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音乐、哲学、道德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在于满足主体物质的或精神方面的需要; 精神性的东西只能满足主体精神方面的需要。作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集团、阶级、民族,以至整个人类。
(3)一种客体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因人因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及主体的需要都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扩展。这些都是价值问题之所以特别复杂的根本原因。
3. 交往有何社会作用?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总体能力,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合理结合和最任功能的发挥,与交往密切相关。
(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它是由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产生的。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也是由相应的领域中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3)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4)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别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实自己,使自身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各方面进行广泛交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 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例如,石器工具的生产力就只能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法在石器时代建立起来的。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一定限度内,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容纳它,因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当超过一定限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时,生产力就会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无论生产关系怎样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5. 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6. 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
【答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