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中西音乐史与中国传统音乐[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选择题

1. 全国性的大剧种京剧形成于( )时期。

A. 西汉

B. 南北朝

C. 清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2. 乐歌《送别》是一首脍炙人151的作品,它的创作方式是( )。

A. 依词谱曲

B. 依曲填词

C. 自创词曲

D. 集体创作、口口相传

【答案】B

【解析】《送别》的创作方式是依曲填词。李叔同编写的《送别》,其原曲调是取自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John P.Ordway , 1824-1880)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的。它也是直接取于经过日本填过词的《旅愁》再填写的。

3. 萧友梅创作的歌曲《问》其作词者为( )。

A. 蔡元培

B. 韦瀚章

C. 易韦斋

D. 刘半农

【答案】C

【解析】《问》是20世纪初期萧友梅谱曲、易韦斋作词的歌曲。其歌词为:你知道你是谁? 你知道华年如水? 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 垂! 垂! 垂! 垂!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 你想想呵:对、对、对。你知道你是谁? 你知道人生如蕊? 你知道秋花开得为何沉醉? 吹! 吹! 吹! 吹! 你知道尘世的波澜,有几种温良的泪? 你讲讲呵:脆、脆、脆。

4. 管弦乐曲( )根据钢琴曲《闹新年》改编,这是中国近代管弦乐创作发展过程中最早成功地体现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一首作品。

A. 《晚会》

B. 《森吉德玛》

C. 《翠湖春晓》

D. 《嘉陵江上》

【答案】A

【解析】《晚会》原是钢琴独奏曲,作于1934年,原名《闹新年》,全曲分二段,中段为抒情慢板,后来乐谱丢失。1949年贺绿们一编写管弦乐组曲时,根据记忆,将原钢琴曲中的一段重写为小型管弦乐曲,定名《晚会》,作为管弦乐组曲的第一乐章。《晚会》是首富有鲜明民族色彩的管弦乐曲,结构短小、紧凑,旋律优美、朴素,采用民族调式和民间音乐的旋法,音乐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民间锣鼓节奏,配器手法简洁,音色多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晚会上热闹愉快的气氛。

5. 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八乐章《怒吼吧! 黄河》是( )。

A. 女声合唱

B. 混声四部合唱

C. 男声合唱

D. 童声+男声合唱

【答案】B

【解析】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 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

6. 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持续使用到20世纪中叶的传统记谱法是( )。

A. 减字谱

B. 文字谱

C. 工尺谱

D. 俗字谱

【答案】C

【解析】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这一记谱方法一直持续使用到20世纪中叶。

7. 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曲作者是( )。

A. 劫夫

B. 马可

C. 刘炽

D. 马思聪

【答案】B

【解析】《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歌曲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表现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歌曲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前一个段落以坚定有力的切分节奏、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和连续上行模进的乐句,刻画工人阶级沉着坚毅的性格,表现他们改造世界的雄传气魄; 后一个段落节奏紧凑,出现了欢快的劳动呼号,并以反复多次的短小乐汇,把歌曲推向最高潮,形象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

8. 深受军民欢迎的《兄妹开荒》是一部( )体裁作品。

A. 歌剧

B. 音乐剧

C. 戏曲

D. 秧歌剧

【答案】D

【解析】《兄妹开荒》是一部秧歌剧,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采用秧歌的形式,但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这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反映了新的社会生活,发展了民间传统的秧歌。

9. 谭小麟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师从( )学习作曲。

A. 黄自

B. 傅雷

C. 查哈罗夫

D. 欣德米特

【答案】D

【解析】1942年谭小麟从P. 欣德米特专攻作曲技术,为欣德米特的得意门生。谭小麟在美国曾多次举行中国民族乐器独奏的音乐会,欣德米特多次为他伴奏中提琴声部,并指挥演出了他的作品《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中提琴、竖琴合奏曲《罗曼斯》,及合唱曲《鼓手霍吉》等,曾在纽约产生很大影响。

10.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专的校长是( )。

A. 任光

B. 肖友梅

C. 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