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国际金融(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贴水
【答案】贴水是远期汇率标价方法的一种,“升水”的对称,指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的差额。贴水用于直接标明远期外汇的实际汇率,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远期汇率贴水,也即另一种货币对该种货币远期汇率升水。
由于汇率的标价方法不同,远期汇率贴水计算方法也不同。当使用间接标价法时,其计算方法是:贴水的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数。使用直接标价法时,其计算方法则是:贴水的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一贴水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贴水的幅度与两种货币的利率水平具有密切的关联。一般而言,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会贴水。此外,国际经贸走势及政治局势的变动对远期汇率的贴水也会产生影响。
除了升水与贴水以外,远期汇率还可以用点数(Points )的方法来标价。所谓点数是指货币汇价数字中小数点以后的第四位数,表示远期汇率的点数分为两栏,分别表示买入价和卖出价,直接标价法买入价在前,卖出价在后,间接标价法相反。
2. 货币替代
【答案】货币替代()是指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国货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货币替代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另一种则是本国居民单方面地持有并使用外币。前者可以称为对称性的货币替代,这种货币替代一般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后者可以视为不对称性的货币替代,经常讨论的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就属于这后一种。
货币替代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当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或各种因素引起了币值高度不稳定时,居民便会对本国货币的未来购买力失去信心,从而不再以本币作为储藏手段。然后,如果一国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交易中使用的币种,那么,商品的出售者就会要求用其他可靠货币进行交易,拒绝接受本币,从而本币失去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当本币不再是有效的流通手段时,人们也就会自然放弃以本币作为记账单位和支付手段,进而本币的职能被全面替代。在本币失去货币的各项职能的同时,由于有些货币是全世界都认可的(比如美元长期以来就比较成功地保持了购买力),它们就会超越国家界限进入其他国家的储藏领域、支付领域甚至流通领域,典型的例子之一便是拉美国家的美元化。
货币替代最重要的经济后果是导致国内金融秩序的不稳定,削弱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能力。在货币替代存在的情况下,外币的流入与流出扰乱了国内货币的供需机制,使得利率的决定更为复杂,同时还削弱了中央银行对信贷和货币流通总量的控制能力,使得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设
计和操作时出现许多困难。此外,本国居民大量使用外币,会使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下降。
3. 货币-价格机制
【答案】货币-价格机制的较早阐述者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 休谟,其论述被称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货币-价格机制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主要区别是货币形态。在休谟的时代,金属铸币参与流通,而在当代,则完全是纸币流通。不过,这两种机制论述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是一样的。
当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下,本国物价水平下降,由此导致本国出口商品相对便宜,进口商品相对昂贵,出口相对增加,进口相对减少,贸易差额因此得到改善。货币一价格自动调节机制的过程可描述如下(见图1所示)。
图1货币价格自动调节机制过程图
上述过程描述的是国内货币存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货币一价格自动调节机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汇率(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对外支出大于收入,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国货币贬值,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这一过程可描述如下(见图2所示)。
图2货币价格自动调节机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 汇率决定理论
【答案】汇率决定理论是描述均衡汇率的决定,影响其波动幅度的因素及波动规律的理论。汇率决定理论与国际 收支理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是西方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是一国货币当局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汇率决定理论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形式,主要经历了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 国际收支说、利率平价理论和资产市场说几个阶段。国际借贷说认为,一国汇率的变动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引 起的,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 购买力之比。汇兑心理说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为了满足欲望,如满足购买、支付、投资、外汇投 机、资本逃逸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双方对外币边际效用所做的 主观评价。利
1973年固定汇率崩溃以后, 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波动由两国利率水平差价决定。基于国际借贷说、
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均衡分析的国际收支说开始盛行,认为国际收支影响外汇的供给与需
求,进而影响汇率。与此同时,由固定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论演变而来的汇率货币论、结合利率平价理论进行短期的汇率分析 提出的超调模式、以及将托宾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运用于汇率决定分析提出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三种 理论从资产市场的角度分析汇率决定,被统称为资产市场说。
5. 国际资本流动
【答案】国际资本流动是指国际资本转移。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或者说,一国居民向另一国居民贷款或购买资产所有权的活动。国际资本流动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当时规模较小,并且主要发生在宗主国及其殖民地或附属国之间。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更为迅速,且流向也发生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这就形成了战后国际资本流动错综复杂的局面。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又有了新的变化: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中与国际贸易平分秋色;资本输出、输入区域全球化;国际资本的主要投资市场转移到了工业发达国家;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速度减慢;国际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比重较小,流向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比重日益上升;经济区域内资本流动逐年增加。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剩资本要寻求高额利润。而客观上,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为开发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或者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确实需要输入资本。而就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且对不同国家,其对经济影响又各不相同,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媒介是国际长期资本市场和短期资本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进一步扩大。
6. 汇率变动的资本供给效应和劳动供给效应
【答案】(1)汇率变动的资本供给效应
对资本K 而言,K 可以分为
分,
资本的表示通过经常账户所得收入中转化为K 的部表示本国经济在内循环过相应增加;表示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中长期资本流入转化为K 的部分,程中完成的资本积累。当本国货币贬值(名义汇率e 值上升)时:①经常账户收入增加,转化为相应增加;②等量外国资本流入所能兑换的本币值增加,即转化为资本的
也相应增加。因此,本国货币贬值会引起③在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下,本国货币贬值要求本国货币供应量同时増加,收入效应和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使储蓄增加,储蓄转化为资本的
(2)汇率变动的劳动供给效应
对劳动L 而言,随着本币贬值,总需求上升,本国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对劳动的需求提高,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而提高工资水平,从而劳动供给増加。这种效应被称为汇率变动的劳动供给效应。
的增加,即资本供给的増加,这种效应被称为汇率变动的资本供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