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818管理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战略性计划的特点是具体性和指导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战术性计划的特点是具体性和指导性,而战略性计划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长期性和整体性。具体内容如下:

(1)战略性计划

①定义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计划一般由高层管理者制定,把握全局的发展方向。 ②特点

a. 长期性,即战略性计划涉及未来较长时期;

b. 整体性,即战略性计划是基于组织整体而制订的,强调组织整体的协调。

(2)战术性计划

①定义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3)两者的区别

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从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战略性计划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与创造过程中,战术性计划的实施则是对己经形成的能力的应用。

因此,具体性和指导性是战术性计划的特点,战略性计划的特点是长期性和整体性。

2. 群体决策理论的三个前提是自主性、共存性、差异性。

【答案】T

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群体决策理论研究间题一般具有的三个前提是:

①自主性。决策者有独立选择机会,其行动不受较高层权利的支配,但不排除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

②共存性。决策成员都在己知的共同条件下进行选择。

③差异性。群体决策的成员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会对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

3. 合乎道德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企业获利。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日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合乎道德的管理并不主要是为了使企业获利,而是使企业获得一种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具体原因如下: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有时,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甚至不惜在短期内牺牲组织自身的利益。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合乎道德的管理者知道,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是相互依存的。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日的。组织行为的日的是为了人。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有时,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能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内疚感,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自我调节。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组织的价值观不是个人价值观的简单汇总,而是组织所推崇的并为全体(或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

因此,合乎道德的管理部分目的是为了企业获利。

二、简答题

4. 不同于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有什么实践启示?

【答案】(1)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情报收集一拟定方案一选择方案。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原因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 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时间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视决策者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 全局观念; 权威不是强迫命令; 依赖和培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2)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的实践启示:

①为公司决策者服务。投资决策往往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时间紧、信息不完备,使得决策者觉得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实用性差,常常凭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和抉择,因此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需要行为决策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了解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陷阱,更需要含有行

为变量的投资决策模型。

②为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服务。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的重要责任之一是为众多公司营造良好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深入了解公司实际的项资决策行为,才可以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引导公司积极、健康、妥善地进行投资决策,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促使国民经济向前迈步。 此外,行为决策理论特别能为高风险行业公司从事高风险项目投资提供有益的启示,帮助决策者认识到自身的行为特征与公司风险的互动关系,从而保证了公司财富的保值增值。

5. 系统原理包含哪些内容? 简要说明其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答案】(1)系统原理

管理系统原理是根据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普通系统论发展起来的。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反映了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任何管理实质上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认为应将组织作为人造开放性系统来进行管理。它要求管理应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性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依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管理系统原理的基本涵义。

具体地说,管理系统原理主要有五个观点:整体性观点、开放性观点、动态性观点、综合性观点、环境适应性观点。

(2)系统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十只是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使全部人员将个人的目标内化,向组织靠拢,这就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可以使组织时刻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能迅速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的变化。

③可以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在竟争中取得优势。

6. 在控制工作中,控制标准过多或过少的弊端分别是什么?

【答案】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制定标准是管理控制过程的开始。

(1)在制定控制标准时,需要选择关键控制点,控制标准不能过多。重点控制对象确定下来后,还必须具体选定控制的关键点,才能够制定控制标准。比如,啤酒制造企业中,啤酒质量是控制的一个重点对象。尽管影响啤酒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抓住了水的质量、酿造温度和酿造时间就能保证啤酒的质量。基于此,企业就要对这些关键控制点制定出明确的控制标准。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企业控制住了关键点,实际上也就控制了全局。

控制标准过多,控制工作环节也就越多,影响正常的计划进度,影响控制工作的效率,控制的成本也就越高,需要权衡成本和带来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