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835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运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各阶段的特征。
【答案】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是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时常常引用的一种理论。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他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人们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2)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但是其产生的效果往往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这样就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 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其势力和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 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3)经济起飞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 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领域流动; 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 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成熟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5)高额消费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这时,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为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条件。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随着消费倾向的改变,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
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案】(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可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
②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
③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④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
⑤干扰机会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
3. 简述双核结构模式的内涵,并列举出我国至少5个包含该模式的区域(用城市模式)?
【答案】(1)双核结构模式的内涵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日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在双核结构中,一方是区域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以省会城市为主; 另一方是重要港口城市,承担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该结构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
(2)双核结构模式举例
沿江双核:成都—重庆 长沙—岳阳 南昌—九江;
沿海双核:沈阳—大连 北京—天津 济南—青岛 杭州—宁波 广州—深圳。
4. 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如下:
(1)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往往在一处布局后会存续一段时间,即存在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人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2)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5. 试述中心—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
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人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沦。其中,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
弗里德曼认为,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之所以能够产生统治作用,原因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而从外围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
6. 试述雁行形态说。
【答案】(1)雁行形态说的基本内容
雁行形态说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2)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
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
①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
②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③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3)雁行形态说的变型
这个模式有两个变型:
①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
②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7. 区域经济合作有哪些类型?
【答案】从形式上看,区域合作主要有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
(1)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行业合作又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①区域性生产合作
区域性生产合作是分布于不同区域的生产企业按照相互间的原料、燃料、产品、技术、资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